事实也确实是这样,这两个超级牛逼的王朝在末期,都没能出现宗室子弟力挽狂澜。
你看看人家东汉,两百年的西汉被王莽篡位之后,汉家宗室子弟刘秀,起兵瞬间恢复了大汉王朝,给大汉王朝又续上了一百九十五年。
所以李渊就到处分封唐李本家的人,但是天下几百个州,他家族没那么多人封啊,连几岁的娃娃都封了也不够。
李渊又到处扯关系,不管是不是本家的,只要姓李,还能和本家扯上关系,都给你封爵位。
可是第二个问题来了,汉朝不也是因为分封的太多,导致出现了很多宗室内斗,消耗国力。
李渊就制定的《皇室起居令》,这上面就是各种限制宗室发展的。
着重说了,宗室子弟的封地如果很丰厚,就不能经商,即使某些的宗室子弟日子过的不好,需要经商维持体面的日子,那也不能大规模的经商,顶多就是在本地干干,不准跨州。
而这个条例套在赵王李元景,还有蜀王李恪身上,只要双方的生意不离开本州,那就没事。
可是两人的王府,一个在长安,一个洛阳,中间隔着四个州。
为了不触犯《起居令》的条例,那就只能让中间商来运输。
这个中间商自然是巧立名目,借别人的名义,先在长安蜀王府买入,然后运输到洛阳卖给赵王。
那既然是借别人的名义成立的中间商,那这个中间商过关卡,就要交“关税”。
四道关卡,每过一个,就要交一个关卡的税。
而从长安出发到了洛阳,洛阳还要收一遍“城防税”“估价税”。
这样的话,这个运输成本得多高啊?何况一路上还有纤夫拉纤,人吃马嚼等等。
所以赵王的人第一次来谈生意,会把这个当做优厚条件,也不是没考虑的,还是想促成生意的。
但是如今蜀王府的两位靠山都岌岌可危,那赵王府的人和蜀王府的人谈生意,就不是心平气和的了。
几乎是等于强迫性的,不仅不提什么自己派人运输,还要求蜀王府交出配方,以及整个制作流产。
这就叫狗仗人势。
在这些狗仗人势的狗眼里,你的主子快完蛋了,我的主子还如日中天,现在就没必要和你客气了。
换一般人来,自己靠山不在,而且还传出快失宠的消息,就算现在不会自乱阵脚,也会委婉犹豫一下。
但人李安静不是一般人,人家亲爷爷是周朝、隋朝、唐朝的三朝元老,上上下下多少次都屹立不倒的官场擎天柱,什么大场面没见过?
李安静作为这么一个擎天柱的孙子,怎么就会被这么一个狗仗人势的东西吓唬住?
李安静当场就把赵王派来的人赶出去,还在门口立了一个“赵王的狗,不准入内”的牌子。
李安静毕竟还是小年轻,即使读了很多年的书,做事依然容易血气上头,他的这个牌子就是明着打了赵王的脸,这就触动了如今大唐社会的敏感话题。
而蜀王府也正是因为这个牌子的原因,闹出了一个巨大的动静,差点掀翻了整个长安。
从西晋衣冠南渡之后,北方都是处在汉胡杂融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