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67(1 / 2)

神藏 打眼 5463 字 2019-03-22

“咦”

拿起那本永乐大典看了前三页的时候,余宣的脸上还没什么表情,可是当他看到了第四页,眼神忽然变了,将原本放在桌子上的那个放大镜一把就拿了起来。

“这这,怎么怎么可能啊”

余宣嘴里小声嘟囔着,那双眼睛却是几乎贴到了放大镜上面,脸色变得异常的严肃,几乎是一个字一个字按着顺序在看着页面上的文字。

“这是怎么回事”

“难道是真的,这怎么可能啊”

看到余老态度上的突然转变,旁观的那些人却是有些傻眼了,尤其是见到余老嘴唇蠕动面色逐渐由严肃变得激动的样子,众人心里都冒出了一个疑问,难道这册永乐大典是真的

餐厅里的气氛陡然变得紧张了起来,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生怕因为自己发出响动而影响到余宣的判断。

“真的,是真的”

过了足足有大半个小时,余宣整整翻阅了十几页之后,终于抬起了头,声音有些颤抖的说道:“这这是明版的永乐大典,而而且根据我的判断,它它极有可能就是朱棣原版中的一册”

“什么是真的”

“是原版的,这怎么可能啊听说世上只留下了一册啊”

“就是啊,再版的现在市面上都见不到,哪里会出现原版的啊”

余宣话声一落,场内那十几张嘴马上同时发出了声音,在高档酒店内喧哗起来,也引得一些前来吃饭的客人侧目不已。

“满哥,原版的永乐大典很少吗”听到众人的话声,方逸拉扯了一下正处于呆滞中的满军,从刚才余老说话的时候他整个人就已经是傻了眼,站在那里神游天外了。

“不是很少,而是近乎绝迹啊”

被方逸拉了一下,满军这才回过神来,按照史料上的记载,永乐大典的正本在嘉靖皇帝驾崩之后就消失不见了,历朝历代都传说是嘉靖将永乐大典的正本带入到了永陵之中。

而永乐年间修订的永乐大典原书只有一部,现今存世的皆为嘉靖年间的抄本,也被后人称之为副本,但永乐副本却惨遭浩劫,不但遭遇到宫廷失火,还有很多毁于战火,今存不到800卷。

在去年的时候,相关科考部门对于嘉靖入葬的永陵,使用了现代的遥感探测技术,经过探测发现,已经证实了墓葬内部全部积水,那么永乐大典的原书已经无法再让后人看到了。

因为上述的这些原因,不用说永乐大典的原本了,就是嘉靖年间的副本,也从来都没有在民间流传过,所以只要余宣能证明这的确是永乐大典的原本,那将震惊整个科考界。

“静静,都静下来,咱们听余老说说”一个声音压住了场内的喧噪。

“余老,永乐大典的正本早就不见了,这一本不可能是正本吧”即使余宣是国内鉴定界如此知名的专家,在此刻也受到了质疑。

“正本的可能性极大”

余宣此时的情绪也有些激动,开口说道:“有些朋友或许不知道,永乐大典的正本完全是手抄出来的,集中了永乐年间很多知名的书法家,而这布书的书法,刚好就是我知道的一人眷写出来的”

余宣说的这些事情,在场的很多人倒是知道,永乐大典一共有3亿7千多万字,全部都是书手们用明代官用的楷书和馆阁体一笔一画抄写出来的,大典中所绘山川器物也全用白描手法,精丽工致。

这3亿多字在编纂时应该至少抄过一遍,两千多人连编带抄用了5年时间,定稿后清抄,只用了不到两年时间就完成了,平均每天要抄50万字之多,而清抄的书手中,有许多是各地有名的书法家。

“这一本永乐大典书写所用的书法,就是最典型的台阁体,而我要是没看错的话,它应该就是由台阁体这种风格的创始人沈度书写出来的,中国古代书画图目中就有沈度的影印作品”

余宣不但是一位杂项专家,对古代的书画家也有颇多了解,而沈度又是明初时期书坛称雄的二沈之一,书法多有流传,所以余宣对其也是非常的熟悉,一番辨认之后,认定为就是沈度的作品。

“这这老满究竟是吃药还是捡漏了啊”

听到余宣对这册永乐大典的初步鉴定,场内所有人的脑海中不由冒出这么一个念头来,至于谢清阳,更是吃惊的张大了嘴巴。

s:细水长流,先来四章,求大家伙手里的保底啊

第一百零六章正本真迹

“沈度是永乐年间的人,而且他之所以能被明成祖朱棣召入翰林院,任侍讲学士,就是因为其写的一手好字,所以在这里我能断定,沈度肯定是参与了对永乐大典的编撰和抄写工作的”

余宣的思路很清晰,清晰到只要能认定这本永乐大典上的书法真是沈度书写的,那么这一本永乐大典就将成为这数百年来第一本出现在世间的永乐年版本。

“余老,会不会是后人模仿沈度笔迹写出来的呢话说后世可是有不少善于模仿的书法家啊”这次说话的是谢清阳,为了证明这本是后世抄本,谢清阳甚至开始质疑起了余宣。

听到谢清阳的话后,余宣摇了摇头,说道:“不会是后世抄写的,我刚才说的是书法本身,现在我给大家说一下这本永乐大典的特点

余宣将鼻端凑到了书页上,深深的吸了口气,颇有些陶醉的说道:永乐大典书叶大多都是采用雪白、厚实的树皮纸,翻开书发出淡淡书香,十分讲究和美观,离得近的朋友可以过来闻一下,历经数百年还是可以闻到一种淡淡香味的”

听到余宣的话,周围的几个人顿时抢上前一步,不过他们都知道规矩,没有一个人伸出手,而是将鼻子凑到距离书页很近的地方,学着余老刚才那样深深的吸了口气。

“没错,是有股子树皮纸的香味”

“嗯,历经数百年还能残留下这种味道,可见当时对材质要求之高了”

在闻过那本书的味道之后,凡事闻过的人都开始倾向于余老的论证了,现在在他们眼里,这一册永乐大典极有可能就是现世仅存的一本了。

“余老,据我所知,永乐大典的书衣和封皮可不是这样子的吧”

听到已经有人转了口风,谢清阳却是不肯罢休,由于以前也进过一些永乐大典的印刷版来卖,所以谢清阳对其还是下了一番功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