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
冯一平也不急,“什么意思呢,就是和其它那些餐馆不一样,我们要做减法,减少我们所提供的菜品。这样做好处很多,首先,我们的厨师,肯定不可能把两百道菜都做得无可挑剔,但如果只有二十道菜,还是能够达到专精的水平。另外,菜品相对单一,各方面的成本都会下降,那我们就有人力和时间、精力,来做其它的事,比如,我们可以学一学西餐厅,能把我们的摆盘做得很好,让整个上菜的过程,多一些仪式感,同时也能让上菜时菜的温度恰到好处,要知道,温度,是一个菜的灵魂。”
梁永高突然举起手,“冯社长,这就是你那本蓝海战略的具体运用吗”
小梁同志果然是个好同志
“是的,这只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仅供大家参考,也请大家认真考虑我们将要开办的餐厅的其它具体事项,特别是各项流程,我衷心的希望,这凝聚了我们83人想法和希望的餐厅,未来能在首都的餐饮市场,有一席之地,而且经久不衰,成为一项成功的事业。”
冯一平的这番话,乍听的时候,很难理解,但大家细想想,觉得挺有道理,“是啊,就学校那么多食堂,每个食堂那么多道菜,但一个食堂,现在能记起来,下次去还想点的,也就是那几个。”
还有同学拿洋快餐对比,“我也觉得有理,女生喜欢去的那些洋快餐,生意那么火爆,细想想,它们的汉堡包,其实加起来,都没有十个品种。”
还有一些同学在问,“这个蓝海战略,是个什么鬼这个冯一平,竟然已经出书了吗”
第十四章汽车网站和期权激励
楼上讲得热闹,楼下人也挺多,金翎在一群人的簇拥下,正在视察地盘。
这一群人,从穿着和气质看,都是格调很高的那种。
大多数人在这样的天气里,依然是一丝不苟的西装革履,他们中的大多数,正是金翎他们上个月美国之行的收获,也就是嘉盛汽车网站的主创团队。
“办公区空间还是有限,”为首的一个正值盛年的男人看完后,说了一句,“不到一千个平方,真要运作起来,还是有些不够。”
发话的这一位,是曾任美国汽车网站“汽车领域”副总裁的崔云凌,是最早出国的那一批人之一,原本也算成功,只不过有点点背。
在之前的那股热潮的最后,他没能按捺住,毅然决然的辞职,抛售了手上所有的股票,和几个人合伙,成立了一家互联网公司,孰料还没等公司拉到风投,互联网的寒潮先呼啸而来,这下真应了那句话,一夜回到解放前,人到中年,悲催破产。
如果不是落到这番境地,他很明显不愿意回国工作,而金翎相中他,就是因为他算是一个很对口的业内人士。
“崔总你放心,这些都不是问题,大学科技园,对学生创业非常支持,因为科技园同样也需要明星企业的入驻,主要是因为我们就只对园区管委会说了两个公司的大概,连个雏形都没有,所以目前只给我们这么大地方。只要发展起来,这些问题,都将不是问题,园区自然会主动配合,要是我们发展的快,批一块地让我们自己盖也不是问题。”金翎说。
“崔总是在美国呆的时间长了,忘了国内组织力量的过人之处,”一个戴着无框眼镜,体恤配牛仔的人说,“真要用心起来,他们绝对能想你之所想,急你之所急。”
这一位,是拟任首席科技官的祝求元,毕业于天府之国的电子科技大学我国it人才的培养库,毕业后留美,在任职的几个公司都是技术中坚,不过也没能逃脱这一波寒潮的来临。
与此同时,有感于同校的丁师兄,在国内创办了三大门户网站之一的网易,觉得在国内也有春天,于是也参加了嘉盛的招聘会。
不过他和崔云凌有些不同,崔云凌他们当时出国,是把能卖的都卖了,能处理的都处理了,相当于斩断了和国内所有的联系,而且出去后也基本没打算回来。
90年代中期出国的祝求元则不一样,双亲还健在,房子也还留着,每年都要回国探亲,所以并没有脱节,对我国国情,还是很熟悉。
“哈哈,两位说的对,这么多年不在国内,对这些事情,真的有些生疏,不过两位的意思我完全明白,这一切的前提,就是要我们做出成绩来,没问题,有我们这样豪华的团队,还有什么事不能做好”崔云凌说。
“崔总还忘了说另一点,”队伍里唯二的女性之一,拟任首席营运官的韩国芳说,“除了国内的这几位,我们回来的这些,这一次都是破釜沉舟。”
这话,让队伍里的好几个人摇头苦笑,确实,他们这些几年前,十几年前,辛辛苦苦奔到国外的人,现在又奔回来,原因都类似,可不相当于破釜沉舟吗
“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拟任首席财务官,一直呆在国内的宋新平推了推眼镜,“就目前国内的经济增长趋势来看,用不了多久,在国内的发展的机会就不会比欧美差,到那时,估计会兴起大波的归国潮,而那时回来的人,可没有现在我们这样好的机遇。”
“对,宋总说的是。”无奈回来的几个,都点头称是,不过,多少有些言不由衷,在他们看来,国内发展的机会,要赶上欧美,还真不是短期内就能实现的事。
“而且我非常赞同一平的论断,用不了多少年,我们国内汽车的产销量,绝对会跃居世界第一位。”宋新平还补充了一句。
这一次,回来的几位更不赞同,欧美那些发达国家,汽车市场已经培育了上百年,中国想要在短期内超越,谈何容易
所以他们从心底里,只把宋新平的这些话,当作是爱国言论。
只是没想到,按理应该性格清冷,说话办事严谨的财务,居然是这样一个不太理性的人。
一行人到楼上没一会,刚好创业社的第一次正式大会开完,回学校的年轻姑娘小伙子们,用略带着羡慕和向往的眼神,看着旁边的这些很职业,而且一看就是事业有成的人。
殊不知旁边的这些人里,大多数人其实更羡慕他们只不过掩饰得好而已。
这么年轻,这么有朝气如果可以的话,他们真愿意拿一切来换。
“几位看过了楼下吧,觉得怎么样”冯一平笑嘻嘻的走出会议室,跟大家握手,“来,我们也进会议室谈。”
这一下,社员们更羡慕的是冯一平,什么时候,也能像他一样,使唤这么多看上去就挺牛叉的人
“冯董真是好精力,”崔云凌笑着说,“对学校的社团也这么投入,你的发言,我们听了一部分,别说,就我这个外行来看,也觉得挺有道理。”
“崔总你过奖,一人之言,不算什么。而且大学几年,总要参加几个社团吧,另外说实话,我主要的目的,还是想为公司挖掘培养一些合格的人才出来,没办法,像大家这样的大才,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遇上。”
“还有啊,我再强调一次,大家都是我的前辈,所以在公司里,叫我名字就好。”冯一平又强调了一遍。
在公司内,不称呼职务,这件事一开始就作为制度规定了下来,而且实行得很好,大家称呼的时候,主要是看年龄,所以现在公司里所有认识他的人都直呼他的名字,而不是冯总,但这几位,这几天还是没适应。
老实说,冯一平觉得,让他们这些人对自己不是太了解的人,围着自己这样一个嘴上毛都没长全的学生转,本来就不是一件很令人愉快的事,还要让他们在称呼上时时确认这一点,真没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