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澈则干脆一滴没沾,人喝惨一次后,总会有些天看见酒都怕。
一边吃晚饭一边聊,江澈很快听完郑忻峰反馈的情况,彻底安下心来。
正如这年头绝大部分的假冒伪劣和违法经营一样,对方的手法一点不高明,甚至都没有太多遮掩。
1993年前后,所谓的假冒伪劣和盗版,几乎可以光明正大的生产和销售,相关法律法规和打击力度很少很小,带来的是这方面意识的普遍缺乏。
制作假冒茶寮辣条的作坊已经查到了,而且对方顶着报纸新闻还在继续生产,照片已经通过记者拍到。
另外就连那个私卖茶寮辣条防伪包装的私营包装厂,也没有太过小心翼翼,很容易就被查实证据,茶寮方面完全可以立即根据合同条款提起诉讼,索要赔偿。
“报社那边,都联系好了吧”回到房间,江澈问郑忻峰。
这件事的发生是他预料之中的,所以其实方方面面都有提前准备。
郑忻峰轻松点头,说:“报社三家,全部没问题,材料已经给他们了,另外电视台那边花了点钱,大概能上三十几秒本地新闻。”
“那就好。”江澈想了想问:“老庄去报案了”
“嗯,工商、食品、公安,他全部跑了一遍。另外那家包装厂方面,我们也在准备起诉书了。”郑忻峰回答。
一切都按部就班,没有差错困难,两人放松又聊了一会儿。
郑忻峰突然神秘兮兮道:“怎么我突然觉得有点不得劲啊,老江,这事真的就这么办了咱们不顺带坑个谁,坑点什么”
“坑谁坑什么”江澈反问。
“那我哪知道,这不都你负责想的吗我负责,负责具体执行。”郑忻峰眼神充满期待,继续嘀咕道:“谁知道你莫名其妙又能把谁坑进来,又能坑到多少好处。”
“这回没有。”江澈坚决道。
“那多可惜”郑忻峰遗憾道:“多不习惯”
不坑不习惯好像是有点。江澈想了想,认真脸道:“老郑啊,咱们,现在是企业家了而且很快就是大企业家,我最近反省过了,决定以后再也不玩那一套了。”
郑忻峰看着江澈,库、库、库一声比一声高,最后笑出来说:“这话从你嘴里说出来,为什么我觉得很好笑你自信信吗”
“不是啊”,江澈特苦口婆心地说道,“以前是年轻不懂事,以后说真的,咱们再也不玩那一套了。就从这回开始,咱们依靠舆论,依靠法律,走正道,走光明大道。”
他说得特别认真。
这一天,是元宵节,年,真正过完从此光明正义高大上。
逆流纯真年代第二百四十六章茶寮的反击6000多字啊
从元宵节当天开始算,第三天。傍晚,晚饭前。林俞静爷爷奶奶家。
刚拍完全家福没太久,长辈男人们都进屋喝茶聊天去了,依然没有去学校报道的林俞静跟一群女人、孩子们一起,留在院子里,就着夕阳灿烂的余晖继续拍照。
她有40多卷胶卷,还有压岁钱,一点都不慌,而且这两天心情很好。
林家院子面积不小,有花,有老树,有葡萄架,相比外公外婆家的筒子楼小三间,爷爷奶奶家里是独门独院的大房子,毕竟十几辈的庆州当地人家了。
外公外婆是普通工人出身,本身老家在下面市里,是因为外公连拿了十多年的生产标兵,技术能手,才调到庆州总厂来的。
所以,大姨的工作,原先就落实在老家的一家国营工厂,是这回下岗才来的庆州。
小舅舅出生晚,高不成低不就,最后连顶岗都没捞着,现在外面混事,有那么点不成器,但人还不算孬。
至于林妈妈这个二女儿,读书要比大姐要多一些,但是工作,其实是林俞静的爷爷帮着落实到档案局的。
林俞静的爷爷,叫林存民。
林存民年轻时顶着地主成分这个“悲惨”出身,被耽搁小半辈子,最后能在市委办公室混到退休,虽说没捞着什么实权,其实也已经很不简单。
老头子退休之前在庆州市政府有个万金油的绰号,属于啥事都能来,什么人都能交的一个角色,手不握权,但是到哪都能认识人,说上话不论高低。
老林家几个儿女,包括林妈妈这个儿媳的工作,都是他这么一手安排下来的。
奶奶是农村妇女出身,本身没文化,属于那种老实温吞的性子,老了偶尔自嘲,也总说是因为娶了她,老林家第二代的这些孩子,才没一个赶得上林老头的脑子。
还好,老头本身最擅长就是看人下单,而且心态极佳,一切优先考虑实际,绝不盲目望子成龙。
大儿子林晋德,也就是林俞静的大伯,年青时起就有几分争胜好强的心思而且,脑子和能力也都不算差,于是家里给了助力,安排在国营小厂,让他去争一争实权领导岗。
按林晋德自己当时的想法,肯定是想进大厂的,但是老头子明确告诉他,以你的斤两,我的关系人脉,进大厂,你出不了头。
现在的事实也证明,老头子的想法是对的,林家大伯现在45岁,距离副厂长也只半步而已,这回茶寮辣条的合同若能拿下来,当一个有实权的副厂长铁板钉钉,再踮踮脚,退休前还能看一看厂子、书记的椅子。
二儿子林复礼,也就是林俞静的爸爸,是个温润极了的书生性格,不争不抢的一个人。老头子给他安排在建设局下属的设计所,拿尺拿笔,凭本事吃饭,尽量避开争权夺利,选择站队的复杂环境。
当年林复礼第一次把林妈妈带回家,老头看了几眼,聊了几句,笑出来好几次,说:“你俩还真是凑上了,天生是一路人。”
林妈妈的工作最后落实在档案局这个清闲衙门,也是他的意思和安排。
“你们俩就这么着吧,一辈子安安稳稳,比什么都好。”
老头子当年的这句话,现在看来,依然是对的。
再往下,老林家的两个女儿,一个工作在国营百货店上班,一个在小学任教。
这两门职业,都是当时最好嫁的,两个女儿只要心不高,不往高门大户去攀,完全可以可着心意,挑一个合适的人,正好的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