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一个偌大的国家,各地的情况不一样,资源分配不均匀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后世的问题在于,有些地方资源多的中等学生都可以上重点,而有些地方资源少的优秀学生都未必能上重点。
如果资源均匀的话,那些资源少的地区的学生能把拥有政策保护地区的学生挤的无学可上。
这种模式李元吉不想学,但是适当的给点政策也是无可厚非的,但绝不能过于倾斜。
问题又回来了,广州书院肯定是要建立的,但问题在于,如何解决有可能会出现的南北对抗这一局面
这是个重点,在和平时期,内部的对抗是可以有的,但只能是良性的对抗,像这种对抗,无疑是在耗费大唐的资源,耗费大唐的生机。
一时半会儿的可能体现不出来什么问题,但时间久了,积累到可以爆发了,那么就是巨大的问题。
而最严重的后果,就是当某一天朝廷衰败了,南方会独立建国,整个华夏也会一分为二,甚至分的更多,这不是李元吉想要的。
李元吉想起了某个悲哀的省份,曾经他们的教育力量是排在前列的,牛逼的人物一抓一大把,但是后来
忽然间,李元吉眼前一亮,有了
正文第七零四章:拆分,重组
融合融合
什么是融合
彻底打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合不仅仅只是人群的融合,更重要的是文化的融合。
南北方同属华夏,不扯的这么远,就是两个不同的州县,在形态意识上也会有一些差别的,正所谓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风,差不多就是这么个意思。
想要玩美的将两个地区的文化捏合到一起,这个并不容易。
但是治理国家也没必要事事做到玩美,因为那是不可能的,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就算是统一模板,统一培养出来的人,思想也会不一样。
如何打消地域方面的歧视
很简单,了解,对一个地方有足够的了解,只要功夫到位,即便是刚开始抱着敌视态度去的,也会慢慢的被融化掉。
济州,朝鲜那种异族李元吉都有信心将其吞噬进来,难不成还会被自己内部的问题给难倒
开玩笑
不存在
广州书院可以推迟建设,但那样一来实际上所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换句话说,这次的事情,让李元吉想到了在教育制度方面的改革。
就目前情况而言,四大书院几乎已经到了顶端,在往上走,就要看科学院那边能不能拿出更高级一点的东西了。
所以说,四大书院自身是没有什么创造能力的,他们只能根据现有的条件去培养人才,更多的精力是放在培养方面的,而忽略了创造。
不说这么多大道理,也不说将来。
广州书院不设立,等于是太子的脸被打了。
李承光在安南做了些什么事情,李元吉是一清二楚的,对于太子的决定,李元吉还是表示很欣赏的,虽然稍显稚嫩,但在危机处理方面,心态还是比较坚决的,且能够找到重点。
对于安南官场案件的公布,看似是在打朝廷的脸,可换个角度想一想,朝廷连这种丑闻都敢公布,难道不是证明了朝廷想要建设好这里吗
只有遮遮掩掩的案件,才会让百姓倍感恐慌,反而这种坦坦荡荡的处置方式,隐隐中让百姓有些安定。
所以,不管怎么样,不管朝中大臣反对的意见有多热烈,李元吉最终都会通过李承光的建议,这不仅仅只是溺爱,首先这是个正确的建议,其次这能够帮助李承光在南方地区建立巨大的威望。
一旦广州书院通过审核,正式开建,那么还用多说吗
教育一向落后的南方,自然要对李承光百倍感激,就像后世的某地,朝廷敢说要在那里新建设一座985或者211,看看感激的人有多少吧。
同样的道理。
但是大臣们说的看法也并非没有道理,反而很有道理。
那么如何解决呢
后世给自己提供了一个玩美的模板。
“朕决定将四大书院进行拆分重组”李元吉说出了自己的办法。
“拆分重组”大臣们愣了下,有些摸不着头脑。
合着大家干巴巴的在这里站了一个多时辰,就等来这么个让人迷茫不已的答复
“四大书院目前开设有哪些科目”李元吉没管大臣们的反应,看向礼部尚书唐俭。
“回陛下,目前开设科目一共十类一百五十五科”唐俭暗暗苦恼着叹了口气,脸上表情很是委屈,一百五十五科啊,老夫哪能记住每一个科目再说,书院只是归礼部管辖,但礼部要管的事情多了去了,自己是尚书,哪能记得这么清楚把分管的侍郎叫来,他也未必能全部记下来,因为侍郎管的也只比唐俭少一半而已。
“说大类”李元吉愣了下,意识到唐俭会错意了,不过也暗暗的有些感慨,想不到已经有这么多科目了。
唐俭猛的松了口气,大类好,大类自己能记住,连忙开口道:“一共有十类,分别为农业,工业,经济,政治,医科,理科,化学,法学,教育,地理。”
这十类里面包含了所有相关的科目,若是放在后世,这十个类别,足以建设二十至三十座重点类大学。
顾名思义,农业类就是包含了所有的农业科目,跟农业有关的全部都有研究,包括什么时候种植,如何合理的种植可以提高产量,研究不同状态植物的原因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