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41(1 / 2)

做出正面回应,对外公布帝国政府将如何处置这笔赔款,并限期归还。若帝国政府三十日内未能做出正面回应,本庭将改判帝国政府必须立即归还所有剩余赔款。

本次案件调查,开庭费用共计三百零七两白银,将由被告承担全部。”袁世凯一口气念完了整个判决书。

然后看向了台下,对着原被告问道:“原告、被告,对于本庭判决,七日内你们有权利提出上诉,如当庭决定不上诉,这份判决书将会于明日正式生效,开始计算时间。”

“不上诉不上诉”李文煊的脑子更是一片的空白,在听到袁世凯的判决之后,整个人瞬间有种傻掉的感觉。

赢了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他的控告竟然赢了

尼玛一普通前朝小秀才状告当朝官府,竟然还告赢了,难道是在做梦吗

“我方决定接受判决,并严格遵守法庭判决意见。”被告方也连忙表示道。

判决书宣布之后,瞬间在中京地区掀起了一阵舆论风暴,到处都是讨论这件事情的百姓,而对于这份判决,大多数人还是觉得不敢相信。

一个普通的百姓竟然告赢了帝国政府虽然法庭并没有让帝国政府立即退还这笔赔款,但是法庭方面也给出了明确的答复,经过这么一闹,所有人都知道了帝国政府现在的日子并不好过,免税让帝国政府的收入锐减,而每年都需要大量的投入,这又不是一笔小数目。

其实帝国政府会不会立即归还,这件事情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份判决书在一些老知识份子的解读之下,百姓们已经听懂了其中的含义。

别看这份判决有些摸棱两可,实际上法庭已经给出了确切的判罚,虽然帝国政府不用立即归还,但是他们却必须要立即表态,向民众解释这笔钱将于什么时候归还。

像这种事情,现在的国外也不敢保证他们会做出这样的判决。

不要以为国外都是讲民主的,其实现在的国外,并不比华夏国内干净多少,虽然某些国家明面上讲着民主,背地里指不定有多黑暗呢。

就是放在后世,在那些动不动就拿人权来说是的国外,向这种案子他们也绝不会接受的。

但是对于华夏百姓来说,这却是开天辟地头一遭。

对于这个结果,他们满意不满意

答案是满意,如果满分是一百分的话,那么他们就要打个二百分。原因无他,在这次的案件之前,压根就没人敢去告官府,更别说告赢了,还逼着官府不得不做出解释,并且公布处置方案。

其实就在法庭决定了要受理这件案件的时候,帝国政府就已经无情的收割了一大批百姓的信任,而在判决之后,更是收获了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百姓的信赖,甚至,不少人都感觉到了他们似乎与官府并不是以前那种关系,很多事情官府不作为,他们还可以到法院去起诉。

只要证据准备的充分,并且是真实的,那么连开庭的费用都不用他们承担。而在判决之后,袁世凯也做出了解释,像这种民事诉讼,开庭费用是败诉的一方承担全部,如果双方愿意协商的话,也可以共同承担,当然,如果胜方心情好的话,也可以由胜方承担。

总之,这次的开庭审理之后,中华帝国政府在国内的声望瞬间刷到了爆棚,就连报道了这件事情的国外,民众也开始要求各国政府像中华帝国学习,但是一些政客却对这件事情很不满意。

向来都是由他们来左右其他国家的,现在倒好,中华帝国倒是开始左右起他们的国家了。

当然,这次的判决还为中华帝国带来了一个更加意想不到的好处。

当判决被其他国家媒体报道之后,中华帝国政府已经慢慢的取得了一些国家民众的好感,对于这个懦弱落后的国家,他们又有了一些不同的看法。

虽然一时间还看不出这种好处,但是长久下来的话,这是会提高中华帝国的国际地位的。

而当这份判决书被送到王思锐的案台前的时候,王思锐也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反应,只是责令帝国政府七日内拿出一个完整的方案,并且刊登在国内所有的媒体上。

368:我要做点什么

“号外号外帝国政府表道歉声明,并限期归还多收赔款”

京城,天津,上海,广州,但凡是稍微达一些的地区,有媒体进驻的地区,今日一大早,街道上到处都是报童的叫卖声。

最近一段时间内,随着帝国政府被最高法院判定败诉之后,犹如是一个惊天巨雷忽然炸响一般,国内到处都是传着这件消息,有不敢相信的,也有惊愕不已的,总之,各种各样的想法更是层出不穷。

而那些私人报社似乎也找到了展壮大的机会,趁机邀请了几位辞官在家的前朝官员,接连表了数篇文章来评判这件事情所带来的影响。

随着深入的剖析解释,报纸的销量也更是节节攀升。虽说目前国内识字的人并不多,但是百姓们在听到这种消息的时候,也还是忍不住的想要了解一下报纸上的内容。

而一些茶社老板便意识到商机来了,一时间内,几乎所有的店铺都购买了最新的报纸,然后以此来吸引顾客,连带着,各个店铺的生意也好了一些,而他们所付出的,不过是一份报纸的钱,加上一些时间来读报而已。

“三呆子,今日的报纸上写的是什么新闻呐”一名身着青衫长袍的中年男子,手中提着二斤大米,刚走出米铺,便听到报童的叫卖声,这名青衫长袍男子显然是认识这位报童的,不由的打趣道。

“宋爷,帝国政府公开道歉,并限期归还欠款宋爷,来一份不”三呆子说着同样的话,他只是个报童而已,谁又规定了报童必须要识字

卖报,只是为了补贴家用,而他们这些报童在取报纸的时候,报社的人会告诉他们今天的头条新闻是什么,这些报童只要记着报社的人是怎么说的,然后出来照搬就可以了,所以,不识字也并不影响他们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