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说笑。我很认真。”杨锐一本正经的道。“知道现在大学生出去月薪多少吗进入政府的另说,只要专业不偏门。出去就是二十两打底。可现在工业是什么情况,民工占绝大多数,月薪三两到六两不等。依靠民工就能建设这个国家吗根本不能可凭那些一出来就二十两打底,几年后月薪五六十两、还一副老爷模样的大学生行吗也不行教育普及化的真正意思是什么,就是大学生民工化。你们想想,如果连扫大街的都是大学生,这个国家的将会多么强盛。”
“这根本就是有辱斯文。”蔡元培这次真是被气着了,读书人是有尊严的,把天之骄子大学生当民工扫大街,他是万万不能接受的。
“孑民,昨天我说张四先生的时候就想到,有一些士绅为了能永远保住自己的地位,就会以实业救国的名义要求政府出钱帮他把公司做大,可他一旦做大,凭借规模优势和政府官员的关系这种关系很多时候是官员入股到他们的公司里,然后官商勾结,最终使这些商绅能左右政局,形成日本那样的财阀。为此,昨天晚上我就让工部、商部,以及廷尉府联合起草反不正当竞争法,以彻底杜绝这种可能。”
杨锐表情严肃,他说完商业上的事情再说学部,“国人素来尊师重教,这是好事,可却又有很多人希望桃李满天下。这看上去好,但这些桃李老是会抱团,他们拉帮结派,党同伐异,最后变成学阀。这些学阀总是不想别人学历比他高,巴不得大学生凤毛麟角,自己好永受殊荣。看看日本,不就是这样吗专科学校六十六所,在校生只有一万七千三百五十人;大学呢,只有七所,在校生才七千四百人注,每年毕业生还不到两千,比我们外派的留学生还少。”
杨锐词不达意的一通胡侃,稍微明白他意思的蔡元培悲怆道:“竟成,我就问你,普及那么多大学生出来,毕业找不到工作怎么办闹事怎么办”
“我不是说了吗,做民工啊。”杨锐看着他的模样好笑:“闹事或许有,但闹不闹在于控制。再说大学报考自愿、学费免受,他们有什么理由闹事,谁保证过进了大学就一定有工作谁又保证过大学生月薪就比民工高教育可不是少数人的专利,如果为了保住某些人的斯文搞贵族教育、精英教育,最终的结果只会出来一大群学阀。到时候只有他们认可的学生才会录取,然后一窝人党同伐异,最后那些学阀成了大师。我不要什么狗屁大师,我要民工”未完待续。。
s:注:近代日本高等教学研究,258。数据为1915年。
补充第四十章美国胶片进口数字:
1913年美国对中国输出的胶片总额为2100万美元,为189,740英尺,其中包括未曝光和已使用的胶片,到了1926年则剧增为9400万美元。
沃伦科恩henwarren,美国回应中国:中国关系史,68、107
庚卷第四十三章挣美元
杨锐狗屁大师之语明显是语有所指。开国前就对高等教育做了规划,可两年下来,大学毕业生才一万出头,离之前目标差好一大截。这里面有客观因素,比如学生人均教育费不够、教授不够、校舍建设未完等等,而主观上则是学部担心毕业生太多影响就业。
杨锐对此原本信以为真,可当月前看到学部呈递上来的皇家科学院院士草拟名单时,他忽然有些明悟,那就是学界似乎有学阀横行的征兆。杨锐质疑名单上为何有那么多文科类院士存在,蔡元培的回答是说这人是某某大师,那人又是某某大师,听得人很是不爽,特别是梁启超还列入其中,是以他将这名单永远给留中了。
大师之称,泛滥于民国。为何民国出大师而后世不出大师以前杨锐不知,但现在身处此间,却不由质疑每年大学生毕业万余人、留学生当成宝的高等教育环境下,那些大师的含金量有多高再则对中国而言,这是一个中西文化大交融的时代,就世界而言,这又是科技大爆发的时代,在这么一个灿烂的时代,还只出一些文科大师,真是让人脸红。
中华不是民国,不需要那么多大师,也不会每年只有几千人大学毕业生。带着后世的残念,杨锐认为总有一天大学毕业生人数要达到五百万,而当下,他认为每年最少要毕业二十万名大学生。这些大学生将进入工厂一线,或成为基层技术管理人员,或带着一班技校生。成为工人班组长,要想做到高层。那就拼命、拼才、拼爹吧。
杨锐说完狗屁大师,蔡元培应付了几句就告退了。待到下午下班前学部将计划重新调整再送过来时,来的只是蒋维乔,蔡元培没来。
“孑民呢”拿着修改好的草案,杨锐看着蒋维乔问。
“孑民说困了,先去睡了。”蒋维乔目光有些躲闪,他支吾后忙把话题转入草案:“我们重新做了一个规划,大致是这样的:初小每年一千万人,学制三年,每人每年三两。但考虑到市场化削减了成本,预所以预算定在八千万;高小每年一千万人,学制两年,每人每年四两,预算也是八千万;初中定的是每年三百万人,学制两年,每人每年五两,预算三千万;高中每年八十万人,学制三年。每人每年十两,预算两千四百万,技校每年八十万人,学制三年但只算两年。每人每年十五两,预算两千四百万;”
蒋维乔说到这里顿了一下,再道:“大学生。每年十万人,学制四年。每人每年四十两,预算一千六百万;博士硕士每年两万人。这个只能算每人费用,综合考虑下来,每人平均费用定在一千两,预算为一千万;留学生每年选送五千人,考虑到有些人还要读博士和硕士,所以每人的费用平均定在三千两,预算为一千五百万,这样累计为两亿七千九百万两,剩余的两千一百万两将用于皇家科学院。”
“两千一百万给科学院的那些大师当零花钱吗”杨锐听到大学生只有十万,并不太高兴。他转而从文件架上翻出一份名单道:“皇家科学院不要只分文理两科了,我们还是按照西洋的学科将其分成十三个类别吧。”
蒋维乔没理杨锐的怪话,接过名单却看到文科变成了文学,位置只排在艺术学之前,而且上面还有军事学,当下问道:“竟成,这文学是什么”
“文学就是吟诗作赋写小说,像王国维那样写文艺评论的也能算。其他乱七八糟的人就算了,科学院不是遗老的养老院、也不是留学生的表演场,不是阿猫阿狗卖给面子就能进去的。”杨锐笑着,说完又道:“我们这些人里头,枚叔凭那篇俱分进化论可以算哲学院士,华封先生给公务耽误了,严格来说只算半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