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研究院分为工程科学院和生命科学院。按照特斯拉的说法是一个研究死物,一个研究活物。这是一次所有研究资源的整合。
爱因斯坦和刚刚到的费米看到各地赶来的上万名专家,以及从新民走出去的近五六万专家,也惊呆了。光中央研究院这一进一出,就有七八万人,这还不算全国各大学的。
张春和以前送战士们一样。给这些在纪念馆缅怀了先烈,踏上列车奔赴各方的专家一一送行。
夫妇俩和妞妞在站台上整整站了一个多月。和这些专家以及他们的家属握手,和他们的孩子们说上一两句话。
光是这份毅力和坚持,也让这些专家和研究院感动。
这些人几乎都是张春看着一个个成长起来的。
“你们现在要单飞了,外面的空间比这里大,人才比这里多。你们除了自己搞研究,还要把孩子们带起来。我们国家有几千万孩子,这些孩子就是你们的继承人,是国家的希望。你们的努力将会看到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兴旺。”
张春拍着每个人的肩膀。
“放心吧,先生,只要您能够常常来看我们。听我们演讲,您只要在下面坐着就好。我们就有信心做好每一件事。”
这些人绝大多数都不超过五十岁。与张春同龄的人很少。有些已经是下一辈人了。
“有什么困难,只管跟我说,只要我能帮忙,都会帮。”张春叮嘱道。
“会的,先生。只要您不嫌我们烦。”很多人都笑着说。
特斯拉坐在轮椅上,和爱因斯坦,费米看着这一切。
“这是他收获的时刻,他崇尚集体的力量,而我们有些人崇尚个人的力量。他把希望放在下一代人的身上,而我们有些人只想自己获得金钱和享受。你们说那个民族更加伟大”
费米怅然若失道:“我不知道谁更加伟大,但是我在这么多技术人才面前感到了自己的渺小。”
“中国是一个神秘的国家,它在这个地球上延续了五千年,从不间断,拥有五六亿人口,不是没有道理的。我们一直以来低估这个国家。不过有幸,我们加入到了他们的行列。”爱因斯坦在中国时间长了,他是认同感最强的一个了。
中央研究院设在襄阳。原来的飞机制造,计算机研究单位等等就在襄阳,所以现在也不过就是扩建了一下而已。
新民科学基金会,教育基金也搬到了襄阳。新民以前是为了安全考虑,现在看来格局就已经小了。
仙女的大多数做基础研究的都走了。只留下了一个特种合金研究所。这里因为环境优美,成了一个疗养地。
绿湖也只剩下了纳米技术研究所,这里装上了一个核能反应堆。
新民军事学院搬到了荆州。中国的军队已经达到了一百七十万人左右,以后还会以每年数万人的速度增加。所有这些部队的连团级以上的干部都有军事学院毕业。以前挤在绿源山,已经远远不够了。
荆州最关键的是除了陆地,还有长江和长湖。往东又是湖泽地区,各种地形的复杂演习都能够完成。
新民研究院搬到了沙洋,留在新民的只有医学院,农学院和微生物学院,环境学院。沙洋成了名副其实的大学城。
现在新民的象征意义已经超过了实际意义。
张春搬到仙女居住,这里的工厂和研究所搬走后,显得空荡荡的。
“唉突然少了这么多人,还真不习惯呢。”
张春看着正在拆除厂房,搬走设备的工人们叹了口气。
第一百一十五章陨落的樱花
第一节火箭一直讲箭体退出了大气层,和第二节火箭脱离。
第二节火箭喷出长长的尾焰,火箭在继续加速,很快消失在了望远镜的区域,它太快了,而远望镜的移动速度没有跟上。看似被抛弃了的第一节推进器并没有停止,它也在加速,只是加速的速度慢了很多。
冯卡门离开了望远镜,这是中国人发射的火箭,已经能够冲出地球。这让他非常失落。原本他以为自己走在世界的前列,但是事实上不是。在1936年当西方科学界对火箭推进技术普遍表示怀疑时,冯卡门支持他的学生研究这一课题。1938年,冯卡门指导美国进行第一次超声速风洞试验,发明了喷气助推起飞。
可是中国人是怎么样让火箭脱离后还能继续推进,并显然是按照一个设计好的轨道运行的呢。如果他们采用无线电通讯的形式来控制,那么这个控制系统是怎样运行的呢。而且宇宙中曾经的四个卫星,也是以类似的运动方式调整了自己的位置。
冯卡门感到了迷惑不解。
唯一的解释就是中国发明了能够激动计算的机械。并把它装上了火箭。阿塔那索夫曾经跟他隐秘地提起过他准备制造出一种用电子管来代替机械计算机的想法。而这可能是唯一能够解决在火箭上进行计算的方式。因为火箭上不可能有动力来驱使计算。只能是电。
可是就算有了电,谁来操作这个计算机来来计算谁来进行操控火箭
阿塔那索夫对于自己设想和设计严格保密。冯卡门是个绅士,他不会想去尝试制造同样的机械,可是他确实需要这样一台计算机。
“教授,中国人,用一个火箭,发射了三个卫星。而且他们好像都成功了,几乎没有进行多少调整。”一个学生从另一个望远镜边跑过来。”
“这三个卫星在什么位置。”
“有一个在美国上空,一个在太平洋,一个在广州政府附近。”
“也就是说美国上空至少有两颗卫星”冯卡门问道。
“是的。不过日本周边最少有四个。中国本土两个,还有一个在苏联。”
“你错了,日本一个也没有,应该是美国两个,苏联三个,中国本土两个。中国人在构建一个宇宙监视网。”
“您是说中国还会发射卫星”
“会的,据说他们伸开的叫做太阳能电池板。一些中国人的屋顶上有这种东西。我找人弄来了一块。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