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87(2 / 2)

农业中华 郁榕 5562 字 2019-04-27

武汉政府和台湾政府达成了干部交换和学生学生交换的协议。第一批两千名干部和两千名学生到了台湾,分布在全岛各政府和学校。台湾的干部学生也等量到了武汉辖区各省。

台湾政府一直认为只有这样才是对等。但是,每年两次的交换,只能是让台湾的大陆人越来越多,而到大陆的台湾人在人口比例中几乎等于无。

大陆的官员到了台湾就下到了老百姓第一线,和老百姓吃住在了一起。而台湾的干部不知道的是。大陆政府职员在就是一个公务员而已,是为老百姓服务的公务员。是没有特权的。

只是大陆的生活质量和科技水平要高太多了,他们也没有人想回去。

张春因为在连云市住得太久了。所以一些事情也不知不觉地找过来。所以1937年3月。张春就跟着梁思成和林徽因组成的中国传统建筑调查队出发了。

这个调查队已经调查完了江苏和安徽的民居。准备北上,他们要先到安阳和哪里的考古队交流商周时期的建筑特点。然后转道山西平遥、西安古城,最后前往西藏。

由于蒋介石针对德意日的联盟提出了不同意见。而对日本进行的对马海战,实际上给了苏联喘息的机会,也让斯大林看到了希望。鉴于现在拒绝单独和任何国家签订协议。苏联派特使前往广州。和中国协商在中苏友好协议的基础上,进一步签订互不侵犯的协议。

蒋介石此时急于确定党政军的威信和地位,同时也像走一条中间路线,所以电传东北、武汉、台湾、西藏政府前往广州共同谈判。

伍豪和林长民就动身去了广州。

西藏政府,班禅和热振活佛、刘曼卿刚刚完成教育改革。

刘湘从医院出来后,继续投入到了甘孜到昌都的交通线。因为甘孜阿坝的交通和教育改革已经基本完成了。

同时刘英到了噶尔。就是为了打通喀什到日喀则的交通线。第十五军已经组建,军队中约有三分之一的藏族士兵。彭德怀在日喀则和学生、技术人员同吃同住,就是为了建成工业体系。

由于技术是现成的,发展很快。日喀则机械厂已经能够生产枪械和火箭弹。除了冶炼跟不上来,这些枪械寿命受到影响以外,其它的单兵已经没有多少区别。冶炼上不来,是因为从矿山勘探。到开采,到冶炼到合金,到铸造,这个过程不是一年就能够完成的。不过就算是这样,彭德怀也松了一口气。

比较可喜的是农业。西藏的盐湖资源发达。生物化工厂的技术克服了环境因素,成功制造出了生物钾肥。结合农户的农家肥技术,在低海拔的拉萨一带给农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西藏的农业基本上沿着雅鲁藏布江、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流域分布。雅鲁藏布江占据大多数。这些可耕地相对于林地来说,比例很少。所以西藏农业政策还是以增加耕地面积为主,这个工作主要是汉人和少部分解放的农奴们进行的。

土地分配政策已经不可阻挡,连一些底层的喇嘛们也参加了土地分配和从事农业活动。而这里从低海拔到高海拔,从温带到寒带,从潮湿多雨到高寒少雨,多层梯度变化,这让学生们带来的各种种子几乎都能找到落脚点。

当然最关键的还是交通和加工业,因为西藏东南部丰富的林业资源,如果没有加工业,就不会形成产品。形不成标准交通系统,各地的政府就因陋就简先形成公路系统。

这都需要时间,这些基础打好以后。内地的设备材料才有可能运送进来,形成加工体系。

由于西藏的农业极为原始,虽然亩产依旧不高,1936年年底,西藏的粮食产量就直接翻了两番。不仅是藏民和军队吃饱了肚子,市面上还多了一些农业加工食品。丰富的粮食品种改变了西藏奶茶糌粑等传统的简单食物。

很多牧民被吸引到了农村定居。这也完成了高原减少畜牧人口的战略。只是这个速度有点过了,藏民们饿怕了,只要有吃的,他们就会流向那里。结果很多高寒的草场只剩下了汉人和军人。

班禅不得不号召喇嘛们前去最艰苦的地方和汉人们一起修行。

不得不说宗教有时候非常起作用。它会让人狂热和有持久性。大地的守护者和裁决者的思想,确实可以藏传佛教的思想契合。当这个观念成型后,喇嘛们比普通藏民更加容易接受汉人们灌输的林业,农业和牧业知识。也能够接受天道循环的理论体系。只是系统论和控制论、矛盾论对他们来说还是复杂了一点。

西藏的宗教形成于较为简单的自然环境,正因为简单,所以天道循环的感受对他们更加深刻,才有了轮回的思想。而系统论等是在自然环境极为复杂的条件下形成的,他们理解起来就有些困难。

第六十五章黄河灌渠与华北平原

黄河灌渠曾经有段时间,水利专家在讨论有没有必要的问题。

对于北方的缺水,大多数环境专家们认为这是人类破坏了环境的结果。

因为黄河的泥沙淤积,原来的一些河流,比如泌河,它以前可能只是黄河的一条支流,但是现在单独成为了一条河流。山东境内的尚河同样是这样。

历史学家和环境学家们都认为历史上这一地区即便是没有黄河,也不缺水。

殷墟的发掘证明了这一点。因为在它的地层腐殖质中发现的植物群落是喜欢温暖湿润气候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变化。大体上,随着人类的农垦活动,环境是在迅速退化的过程当中,中间出现了几次反复,但都是和战争以及全球性的环境变化有关。但是物种的减少,日益干燥的趋势是没有变化的。

特别是遗址的封土,带来了大量的环境和气候信息。

这让很多专家都重视起来。

殷墟的发掘非常缓慢。但是小屯村东北的宫殿区已经有了雏形,按照时间顺序分为甲、乙、丙3组。甲组基址分布在北部,靠近洹河,多东西向,年代最早;后来城市扩建出线了乙组分布在遗址中部,门多向南,年代晚于甲组,不过面积最大。丙组分布在遗址南部稍偏西,门多向南,还有一些向东或向西,年代最晚。

这些建筑基址平面多为长方形,也有近正方形,还有凸字形、凹字形等。修建时,有的先挖基槽后填土夯筑;也有的仅把原来的文化层堆积挖掉,再回填净土夯筑。大多数用石柱础,有的在石础上还垫有铜础。在基址下或门侧处,经常用人“奠基”。而一些葬兽坑也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考古系的学生们正在和生物所一起研究这些骸骨。

在宫殿宗庙遗址的西、南两面,有一条人工挖掘成的南北长一公里,东西长六百多米,宽1020米。深510米的巨型防御濠沟,其东、北两端与洹河的河曲相通。这应该是类似城墙的防御工事。

研究所建在壕沟外的河曲上。这道壕沟填充物被切开了一些横切面。上面的沉积层被仔细地划分。并进行了分类和研究。

地质所对这些东西非常感兴趣。

“现在可以确定环境是呈现退化,物种是处于减少的趋势。”

研究所里,专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