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的程度不一样。当然也有年纪大了一点,不愿意补习的,到武汉去了。
同月,梁思成被政府送到美国去了。这批学生中有10名女生。是第一次有女生出国留学。
由于二战爆发,教育部通饬全国,要求学生慎守中国在欧战中的中立态度,言论交际不可偏激。但是随后日本借口对德宣战,侵占山东潍县车站。
新民报刊登了陈庆同的文章声讨日本的侵略行径,署名正是独秀。
陈庆同还是不能适应新民学院的学生工作组在乡下的节奏,这些学生和村民一起干活。已经三十五岁的陈庆同身体有些跟不上,直接累病了。张春把他调回来,担任城市记者和文字编辑工作,一方面照顾他,另一方面让他和妻子对一些一起生活的机会。
不过包括梁启超也经常跑到造纸厂做半天力所能及的工作,和老百姓打成一片成了这里的风气。
陈庆同认为这才是新国民所应该有的态度,所以一直竭力做些事情。
“这里的生活很好,一日三餐,有鱼有肉,不做事情对身体也不好。”陈庆同对妻子这样解释。
张春到现在才知道,陈庆同的这个妻子其实是她的小姨子,两个人不顾家里的人的反对跑出来的。这是梁启超不喜欢陈庆同的原因,
新民大桥的设计得到了詹天佑的认可,詹天佑现在是新民大学建筑系的名誉教授,接着设计评审的机会,蔡元培让他在新民大学讲了三堂课。反响不错。
九月初的时候,新民大桥正式动工。沿用了拱桥的形式,不过用了钢筋混凝土的拱形骨架。和现浇梁板。主跨七十四米,桥宽十二米,加上全长七百米,除了主跨外都是夯土路基。混凝土方格网防护。
九月份,水位已经开始下降。适宜施工,张春要求尽量在梅雨季节来之前包括路堤防护全部做完。使用的民工主要是沙洋和新民镇集体农庄的农民。
仙女和白马的农民们修一条通向白马的道路。他们要炸开两道山崖,陈继祖带着民兵在做这件事,其它的老百姓在修路,这是通向白马的第三条道路,为了减少情况紧急是守备二团回防仙女工业基地的时间。
紫林的军事工程院,载具研究所其实就是载重卡车研制。雁门口到新民的道路已经扩宽,因为要把“荣耀号”大型的装甲,大炮等等运到仙女。
第一章国耻
民国三年对于沙洋来说除了开始有些乱以外,是平静安稳的一年。段芝贵把沙洋县定为了清查模范县。
刘英因为共进会的关系,当了一段时间的荆襄军分区司令,因为同盟会在湖北的基础被破坏,只好南下跟了孙中山。
战乱没有波及新民大学。
雁门口的玻璃厂升级为精密仪器厂,在沙洋重新建设,新民大学全资组建,那里的制造玻璃的主要原料完备。
雁门口中学的规模已经可以和文科学院相比,不过有向技工学校演变的趋势,专门为工厂培养技工。张霖越留下的好处还在持续,这里是蔬菜、油茶、畜牧、奶制品生产中心。
沙洋造纸厂还在做持续的改进工作,不过去年的芦苇已经快用完了。虽然已经进行了移民,但是周湖周边的农田还是有所收缩,这里的人口减少太厉害了。空出来的土地种上了大面积的桑树。让农民们种桑养蚕。同时一些低洼的地方恢复成了湿地。周湖水面没有减少,反而有所扩大。那里有一个周湖渔场,是以前的湖匪组成了的村子。只有少量的土地,以打渔为生。现在不管是那个市场都是按照收入的百分之三十收税。没有乱摊派,没有杂税。渔民们日子过得不错。但是张春规定了休渔期,规定了渔网的孔径,只准打大鱼而不准打小鱼,一年有一半的时间不准打渔。
张霖越拿下渔薪镇后,这里算是彻底纳入了张春的管辖,那里是纯棉产区,郭华保留了这里的种植格局。因为这里离沙洲很近,农业所正在做纯棉产区和混作地区的棉田病虫害的区别,环境所也在做生物防治的调查。
哪个地区的富户们集中到了渔薪镇,正在筹建一个大型的棉纺厂,用的是合作银行的贷款,政府占有股比百分三十八。全套设备都是新民纺织厂的最先进的设备放大版。不过他们不做成衣,纺成布算完。这里的油脂厂采取相同的办法筹建。不过政府股比占了百分之七十。那是一整套的化工体系。富户们的钱加起来也不够。整个渔薪镇几乎全部种的是棉花,非常集中,人口也非常稠密,一望无际的平原。
随着沙洋农民日子好过了后,沙洋在山里和湖里的人都出来了。他们被集中在了拾回桥。那里有面积很广的缓坡地,农民们喜欢种菜籽和油茶。王场,其实没什么人,就是几个村子。所有的人都不知道为什么张春的部队留在这里,还是最精锐的顾明一团。
什么道理要问王仁彬,因为他在这里已经呆了大半年了。正因为这里人不多,守备团直接把这里当成了演习场。少有的几户居民也被吓得搬走了。这些士兵们都疯了,日夜不停地“打架”。你打我,我打你,好不热闹。
新民报达到了十万份的订阅量,在全国成了影响最大的报纸。因为有蔡元培和文科学院的帮助,虽然编辑部人丁有点少,但是也不是那么困难。
梁启超更加像一个主编,文章写得不多,只是每期些卷首语。
张春多半都是看一下排版出来的样刊,几期过后,风格确定下来。基本上也就是画个圈圈而已。
他多半的日子都是和丽质一起东游西逛,按照梁启超的说法是:“你又去哪里玩去了”
张春没什么架子,能够和学生和老百姓玩到一起,但是总和富人们保持距离。
张春有一次在政治协商会议上指着讨价还价的商会的人说:“你们这些人就是喜欢勾心斗角,难怪一个个都变成老头了。”这句话成了沙洋县拿来损人的常用语。
一战爆发后,日本看到了机会,宣布对德国开战,日本的军舰出现在了青岛海面。德国见势不妙,称愿将胶州湾租借地直接归还中国,日驻华使馆代办居然警告外交次长曹汝霖,不准中国接受德建议。日军和英队把德队团团围困,但是战争打了三个月,还是没有攻下只有数千德军的胶州湾。日军和英军借此强占了青岛,将中国的土地变成了战区。
梁启超撰文声讨列强在中国的军事行动,要求外队退出中国。
民国四年一月七日袁政府正式照会日、英两国,声明取消战区,请撤退英、日军队。但是日本人怎会听他的一月十八日,日本向袁世凯递交“二十一条”。
袁世凯也知道这是个卖国条约,故意把它泄露出来。
张春撰写文章细说二十一条的危害,如果签订,就国将不国。白话,简洁,嘲讽多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