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是队官,但是士兵们还是习惯这样叫。
张春回了礼。
赵定刚就开始报数。连带着他九个人,一看就清楚了。但是赵定刚还是按照程序走了一遍。卸下背包,分了两个人在衙门门口站岗,然后整齐地分成两列走进班房。整理好内务。赵定刚就带着六个兵街上巡逻。不过他们好像把巡逻当成了训练,走路都像和人有仇似的。完全不管街上的人怎么看他们,躲避他们也好,递给他们东西也好,完全不理会。
张春带着丽质和春丫出来,一看他们有吓唬老百姓的架势。连忙命令只准两个两个地巡逻,要训练到衙门里训练,怎么训练都行。
赵定刚嘿嘿一笑,留了两个人继续。自己带着人回衙门去了。
吴家的老爷子从成衣铺迎出来,客气了几句,就说请张春晚上到吴家吃饭。张春笑着把事情推给了顾明,说有什么事,找顾典史商量。
实际上,这次上任,带上顾明和顾明的卫兵,就是想把顾明扔到这里。毕竟也是典史。留守衙门也是应该的。
青河吴家的管事也过来闲聊了几句。张春就说要去拜访丽质的外婆,告辞了。
丽质的外婆还在,不过杨家不是外婆这一房管事。丽质的舅舅杨天福是新开的客栈的账房。
和外婆说了几句话,杨家的族长就带着当铺、太白楼与客栈的掌柜过来。又到了收税的时候,朝廷对商税大幅提高,所以商户们对于自己要交多少税非常关心。
清末商税是采取报税或者认税,有时就是摊派。没有查账和上门催缴的规定,抗税是保甲派人催缴,也就是权利给到了大户的身上。张家所涵盖的区域,张春是实际上的甲长,辛宝久也让张春上交过保状,下发了腰牌。不过实际上匪患过后,循环册就没有更新过。钱粮柜凭着赋役图册开票征税。人口变化根本不管。
云龙镇除了张家,李家,王家三个甲长以外,东街、西街和百民巷设了三个牌头。杨家家主就是西街牌头。
“辛县令任命我为主薄已经有段时间了,家里有些事耽搁了。顾典史正在清理图册和以前的串票。商税依去年的例。朝廷八国赔款还有筹建新军都需要钱。今年收入怎么样”
张春看着颇为紧张的几个人笑了一下。
杨家的家族松了口气,过去三年,商税年年翻翻,除了税还有捐,杨家还承担得起,要是再涨,一半商家的温饱就有问题了。西街都是一些小商贩,情况颇为严重。
“这还得多谢张大人带人剿了匪,守住了紫林,大家今年日子比以往好过。商户也多了一些。”杨家家主是个五十多岁的老头,身体发福的厉害,不过能开当铺,放高利贷都不是一般人,据说和船帮有些关系。
“这也是我应该做的,土匪扰民,张家首当其冲。不过我刚来,事情还不是那么着急,很多年没有清理民册了。明天县里会把循册送过来,让大家填了门牌纸。早年民户少,只设了牌头,没有设保正,门牌纸收上来看情况,还是要设保正的。明天衙门会贴告示。几位都是我长辈,很多事还请多帮忙。今天来主要是和老太太说说话,我们就不麻烦了,衙门里事情还多。”
张春和丽质就告辞了。
回到衙门,顾明的会客厅里已经坐满人。
张春也没有打扰,直接进后院去了。
云龙镇,老城新镇,因为各家强占地盘,弄得街道七零八落,不成形状。除了码头两侧还算整齐外,其它地方没法看。这片地盘,吴家占了一半。连中间已经没人了的洋教堂都是吴家卖给朱利安的,当然只有一个教堂的面积。
教堂过去是纺织厂和织布厂,自从吴家和其它几家退出了两个厂子的管理后,李家在大李家湾重新建了纺织厂。两个厂的设备被搬走了,现在只剩下一个院子,街面上的门面房,被原来各股东分掉了,出租给各地的商贩开了一些店铺,其中杨家开了一个客栈。在过去就是以前的兵营,李家在那里开了一个木材厂。再过去就是一些小家族乱七八糟的地盘。
木材厂的对面是李家的竹器社。应该说李家还是很有商业头脑。
竹器社傍边是一个姓齐的小家族开的茶馆和酒楼。这家酒楼做的是平民生意。
齐家酒楼过去是几家小商铺,然后就是杨家的当铺和太白酒楼。太白楼做的是富商们的生意。
码头过去,吴家的对面,是清河吴家的船运公司和永和商行。这是张凤兰的老底子。
永合商行旁边就是钱粮柜衙门。正因为两家紧挨着,所以当年辛宝久才和清河吴家走得近。
衙门过去是刘家的粮油店。再过去是一些米店布匹店五金店。这些都是和汉口有些联系的商行。这些人才是纳税大户。
以码头为界,分为东街和西街。西街都是商行富商,在就是吴家。吴家这几年虽然没挤压,但是老底子还在。高门大院,你都分不清里面有几重院子。吴家以汉口的织布厂为依托,几乎垄断了云龙镇的成衣生意。对裁缝师傅舍得下本钱请,吴家的大小媳妇都是裁缝好手,就算是李家也退避三舍,只能做布匹生意。
第十三章古怪新主薄
东街除了杨家情况稍好以外,都是小门小户或者外来客商,都是卖油盐酱醋茶调味品这些小生意,有一家小医馆,以前是宁伯家开的,现在是从天门来的彭家接手。李家的竹器店和木材厂家具店算是大的,不过并没有李家的人,都是请的雇工。李家的主力回到了李家湾,李家湾那里也有一个码头。西街的那些几十个小家族的院落其实都修建的不错,但是因为各家地盘的关系,错落是有的,秩序就没有了。都是小巷弄,这里是人口密集的地方。很多都是官宦人家和书香门第,他们的有外来收入来源,在乡下也有自己的农田,或者给佃农耕种,或者请长工。
云龙镇主要的人口都集中在这里,也叫百民巷。杂乱地有十多里路。数千人生活在这里。
但是你想找出一个完整的街道,那是不可能地。
西街过去就是李家和王家的地盘。王家主要沿着云龙河走,他们的主家在云龙河上游有一个王家集。在云龙镇的只是他们很少一部分人。王家是比李家更加大的一个姓。只是主家不再这里而已。
李家的码头也叫西码头,嵌在王家的地盘当中,得不到发展。不过他们在大李家湾新建了新学,纺织厂,槽坊和榨房。都是近几年起来的,一看就知道学的张家堡的格局。李家老爷子虽然老,但是雄心不减。
云龙镇新学在紧挨着西街的居民区一侧,是附近几家共同捐地出资新办的。四排教室围起来的小院子。顾明离开后,是各家的私塾先生充当的老师。和私塾一样是学生和各家出钱。来这里学习的都是各家的子弟。不算是穷人子弟,算是平民子弟。因为真正的富家子弟和官宦自己自家请了专门的先生教。
这里有一百多学生,标准的蒙学堂。也分成三年级,三年后经过考试,大多转到县学堂去读书。这里是三个县的交界处,荆门和天门离这里都不远,所以大多去哪里读书。去京山的反而最少。
张春来过几次云龙镇,所以对镇里大体上有个印象。
不过他现在正在衙门里折腾。
衙门里什么都有,就是没有食堂,以前可能都是由丫鬟送到各自的房里吃饭。前院可能是回自己家吃饭。顾明住的小院里倒是有自己有厨房,但是袁芳还要处理学堂的事情,没有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