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是,我并不是什么大明星,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大学生,不要把看得太高了,我很希望跟大家交一个朋友,希望我与大家相处像一个朋友的关系,平常可以聊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生活锁事。”
看完陈东发的一条信息,陈东群里的众多粉丝纷纷发信息表示支持。
接下来,陈东在群里与粉丝们聊着天,大多数是粉丝在问,陈东在答,大多聊些关于我相信,光阴的故事有关的话题,陈东都做了回答,有些网友与陈东聊了些生活锁事,陈东对此发表了一些见解。
这样的陈东在粉丝们的眼中不是高高在上的明星,更像是能与大家聊天吹牛亲近的朋友。
陈东也乐于做与粉丝们聊天吹牛的朋友。
---
接下来的几天,陈东清闲了下来,除了上传小说章节外,就在长生记书友群,陈东粉丝群两个群里聊天吹牛,过得很充实。
-
正聊得很愉快的时候,忽然,一个电话打了过来,是长江出版社的总编杜文海打过来的。
“杜总编,有事吗明朝的那些儿卖了多少册了。”
“明朝的那些儿卖得很火,一个月卖40多万册,预计可以排入2014年度销售榜首,太火爆了。”
“怎么卖得了这么多。”
之前与杜文海估计了一下,前一个月能卖20几万册就不错了,大卖30w册就到顶了,而现在杜文海给出的销售数据是40多万册,远远超过20几万册。”
“你最近没看新闻报纸吗”
“没有。”最近实在忙得要死,没时间去看什么新闻、报纸。
“那你去看看。”
“好,等会我再打你电话。”陈东挂了电话,打开电脑,直接在百度上输入明朝的那些事儿,点击确定。
刷的一排关于明朝的那些事儿的新闻弹了出来。
排在最上面的关于明朝的那些事儿一个月销售42万册的新闻。
据本报记者知悉,最近一本以幽默风趣的网络词语写的关于明朝的那些事儿,成为年度最热销的书籍,一个月大卖42w册,同时也引发了一阵跟风潮流,唐朝的那些事儿,清朝的那些事儿,宋朝的那些事儿,xx朝的那些事儿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来,不过,其中优秀的没有,被读者骂的更多,提醒各位跟风的作者,跟风有危险,下笔请谨慎。
为什么一本以幽默风趣的网络语言写的明朝的那些事儿如此受读者欢迎,笔者总结了两个原因,第一,有趣,能引人发笑。第二,新颖,将书中的人物写活了,让历史变成了一部活生生的生活故事。
再翻到第二条热搜词一点开,这是一个国内很有名的论坛,这里充满火药味。
起先是有一个叫郭良宇的专家在报纸上发表了对明朝的那些事儿的批评,瞬息,这条评论像点燃火药桶那根火苗一样,炸出所有看过明朝的那些事儿的读者。
他们分为两派,一派对明朝的那些事儿持肯定的态度,这一派大多数是年青人居多,还有些比较开明的学者。
还有一派持否定的态度,对明朝的那些事儿不是严谨的史实,带有作者的个人观点和偏好,有些细节处理很主观,历史形象不等历史真相持批判态度。
对明朝的那些事儿持肯定的一派认为读史可以省身,读史可以明志,明朝的那些事儿这本书,它是一部纯粹草根的作品,能激发广大读者对中华民族五千报上历史文化的兴趣,规读史的过程中瞻仰先贤们的风采,领悟先贤们的道理,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积极的意义。
-----
看的可以请收藏一个,有推荐票的请投给我非常感谢
第四十八节签名售书求收推
感谢凌霄晨打赏588起点币,感谢天崖辰星打赏100起点币,万分感谢。
----
对明朝的那些事儿持两种不同态度的读者以报纸,网络为平台展开论战。
在报纸上,一些专家学者批判明朝的那些事儿不是严谨的史实,带有作者的个人观点和偏好,有些细节处理很主观,书上一些不太严谨的观点会让读者对历史产生模糊的判断,因为传统的报纸比较保守,对明朝的那些事儿持否定态度的占在很大比例,所以,在报纸上,对明朝的那些事儿批判的专家学者占了一些优势。
但是在网络上,对明朝的那些事儿持批判观点的专家被打得溃不成军,因为网络是年轻人的阵地,再加上因为一些事情,年轻人对所谓的专家下意识地产生很反感。当然大部分专家是真才实料,但是有小部分专家,为了某某目地,昧着良心,成为某些利益的代言人,发表一些歪论,而这些歪论又经媒体炒作扩大,败坏了社会风气,造成很多年轻人对专家没什么好感。
在网上,大部分年轻人对明朝的那些事儿持肯定态度的。
陈东打开天涯论坛,看到的一些网友的评论。
“一些专家就爱较真,明朝的那些事儿不是一本史书,作者只是以一种幽默风趣的网络语言向读者娓娓道出明朝三百多年的历史故事、人物,在作者笔下的明朝的那些事儿只是一部活生生的生活故事,很赞,如果这样都要批判,那么在网络上写穿越历史文的作者,你是不是要抓住人家的脖子,再喷人家一脸口水,然后,大骂你他妈的写的些什么玩意啊,这样做有意思吗”一个叫蚂蚁啃骨头的网友发表评论说道。
“不能否定,明朝的那些事儿带有作者的个人观点和偏好,有些细节处理的很主观,不过这本书基本符合历史的脉络,以史料为基础,并以风趣幽默的笔法,将一个个历史人物写活了,有趣,引人发笑,读者爱看,阅读的同时学到了很多历史知识典故,比如明朝的制度,元代的起名规则等等。”一位叫爱老虎油的网友发表评论说。
“读史可以省身,读史可以明志,明朝的那些事儿这本书,它是一部纯粹草根的作品,能激发广大读者对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兴趣,在读史的过程中瞻仰先贤们的风采,领悟先贤们的道理,对青少年有积极的意义。”
“明朝的那些事儿不似史书那些沉重、枯燥无味,读过明朝的那些事儿的读者都觉得读来有趣,引人发笑,将明朝300多年写成一个活生生的生活故事,正是这几点,才会吸引读者阅读,在阅读中长知识,知典故,明事理。”
在报纸上、在网络上因为一本书引发了一场激烈的论战,在陈东看来,道理就是用来辩的,越辩越清楚,并不是你是一个专家你说的话就一定有道理,别人都要听你。
只要不是因为这场波及到报纸、网络的激烈论战引起国家文化部的干预,这是一件好事,这是对明朝的那些事儿变相的宣传,随着两方在报纸、网络论战的升级,越来越多的人都知道有这么一本书,人人都有好奇心,对于以风趣幽默的笔法写的书,以前没有过,很好奇,真的如所说的那样有趣,引人发笑吗于是纷纷走进书店,掏钱购买了明朝的那些事儿。
陈东知道在原时空,明朝那些事儿被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燕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燕京语言大学、中国教育报、商务印书馆联合发布的中学生阅读行动指南倡导“为中国而读”的主体推荐书目作为历史类书籍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