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着秋华病恹恹的被扶下船,不由吃了一惊,赶过去将秋华搂在了怀里:“秋华,你怎么了”
“婶娘,秋华有了身子。”高祥拉着脸告诉季书娘:“她一路上吃了不少苦头,我叫她吃点止吐的药,她就是不愿意。”
秋华脸上飞起了红晕,拉了拉高祥的衣袖:“哪有你说的那么严重我不就是有些呕吐罢了,大夫都说了这是常见。”
季书娘听了这才放下心来,点着头道:“可不是这样不是什么大事,不用吃药的。”她仔细端详着秋华,眼睛里有了泪意:“总算是有了身子,娘这下可总算放心了。”
女儿成亲两年多肚子没有动静,季书娘心中十分着急,大户人家里头一年半载没有就塞通房姨娘,也不知道秋华有没有受苦。后来接到秋华的来信,知道一切安好,高祥对她始终如一,心里头虽然高兴,可毕竟还是担心,开头几年小两口过得蜜里调油也是正常,可等年纪大了没得孩子总不是个事儿。若是挑剔些的人家,还能拿这个做伐子“无子,当去,一纸休书扔下来,也没有人会替秋华说话。
得知了这个消息,季书娘总算是放下心来,牵了秋华的手上了车,马车一路赶去了容府。门房见着小姐姑爷回来了,赶紧将他们迎了进去。秋华和高祥住到了随云苑里边,整个容府就住了他们两个主子,园子里空荡荡的一片。
季书娘陪着秋华过了大半日,到了黄昏时分才依依不舍的回了郑府。这些年她算是过得称心如意,郑老夫人已经将府中内务下放给她,在郑老夫人和郑青云的帮助下,她慢慢的也将整个郑府打理得井井有条,与郑青云生了三个儿女,个个活泼可爱乖巧听话。秋华听她说着话时,眉眼间皆是顺心顺意的神色,心里也为母亲感到高兴,看来当年自己劝她和离出府这个选择并没有错。
歇息了一日,见秋华身子稍微稳定了些,高祥便带了她去拜见自己的母亲。去的那日天气有些阴沉,空中有些堆积的阴云,不住的在流动着。出发没多久,天上便飘起了毛毛细雨,向路面洒下了一层微微的湿意,马车碾过,就出现了两道清晰的车辙。
也不知道走了多久,马车终于停了下来。高瑞先跳下车,然后抓着秋华的手,将她小心翼翼的从车上扶了下来:“都说了我自己来便是了,你偏偏要来跟着我受罪。”瞧着秋华额头上细密的汗珠子,高祥有些心疼,伸手替她擦掉那些汗珠:“其实不如你在府里歇息。”
“我嫁你都快三年了,还没有见过婆婆,自然要跟着你来见她,否则那真是大不孝。”秋华柔柔一笑:“我人都来了,何必再多说,咱们这就进去罢。”
两人带着下人走到了山门处,秋华抬起头,就见那山门上头有块黑色的牌匾,上头用金色的粉末塑着三个大字:碧落庵。一阵钟鼓悠悠,回荡在这山间,显得身边的一切格外的幽静,她伸手摸了摸山门,不由得心中有些激荡,不知高祥的母亲会是什么样子的一个人
、第182章
丹砂粉出的红墙,黄色的琉璃瓦,延绵着伸入到山间的绿树中去,站在山门望着里边,就见前坪有一个香炉,里边正袅袅的冒着青烟。右边小路上匆匆的走来了一个知客的姑子,见着秋华与高祥,稽首行礼,念了一声佛:“两位今日是来进香的”
高祥瞪着院子里边,没有说话,秋华见他激动,于是开口道:“我们来进香,顺便来看望一位故人,她在你们这里持斋有十多年了。”
知客姑子听了笑了笑,将众人迎了进来:“两位是要看望哪位故人我们碧落庵里持斋的有好几位,在这里都有十来年了。”
没想着这庵堂瞧着不起眼,竟然也这般热闹。秋华吩咐玉石递了两个银锭子过去:“这是我们捐的香油钱。”
知客姑子见了眉开眼笑,赶紧带他们去见庵主。秋华与高祥将来意说清楚以后,庵主点了点头:“这里确实有一位娘家姓钱的施主,待我派人去询问她,看她是否愿意见你们俩。”
不多时,那去问话的小姑子便出来了:“钱施主让我带他们俩进去。”
高祥听了这话心中便激动起来,母亲终于愿意见他了前前后后来过庵堂三次,每次母亲都没有露面,今日可算是能见着了。他站了起来,觉得自己的脚都有些发软,十多年来他一直渴望着再见她一面,始终没有机会,现在可算是能如愿以偿了。
他的记忆里母亲的脸孔清晰可见,她是一个长得很俊俏的妇人,她的声音格外柔和温婉,她轻轻拍打着他的背,哄着他入睡,那些都成为了他梦中的回忆。急急忙忙跟着那小姑子往里边走,高祥的心里不住在翻腾,百味陈杂,他既渴望早些见到母亲,又有些胆怯,见到母亲不知道该说什么话才好。
一间宽大的厢房,里边布置得很简单,一位穿着淡灰色袍子的夫人正坐在蒲团上,双眼紧闭,手里捻着佛珠不住的念念有词。她的身边站了两个年迈的妈妈和两个中年的嫂子,这四个人的眼睛倒是紧紧的盯住了从外边走进来的高祥。
“夫人,少爷来了。”一位老妈妈弯下腰去,在那夫人耳边轻轻道。那夫人猛的张开了双眼,望向了门口的几个人。
“祥儿”她的声音有几分激动,又有几分犹豫,一双眼睛里早已泪光闪闪。
“母亲,不孝儿高祥来看你了。”高祥快步走了过去,扑通一声跪倒在母亲脚边,将头埋到了地上,肩膀耸动,眼泪珠子吧嗒吧嗒的往下掉,不多时,那地面上已经是濡湿一片。
“好孩子。”钱氏夫人伸出手来摩挲着高祥的头顶:“你终于长大成人了,母亲也就放心了。”
高祥哽咽道:“儿子一直挂念母亲,不能在母亲膝下尽孝,真是罪过。”
钱氏夫人喃喃道:“祥儿,我一点都不怪你,只要你安安稳稳的就好,就是在母亲面前尽孝,只要你活得舒服,母亲便开心自在,即便再在庙里持斋十年,心里头也舒服。”抬眼望了望跟着走进厢房来的秋华,钱氏夫人的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祥儿,这是你媳妇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