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经验丰富,或是指挥天分惊人,但是绝大多数都靠组织能力、军心士气等等要素取得胜利。诡计多端的,机关算尽,最终难免还是失败的
战场的胜利要诀是实力和避免犯错有了实力,不犯错,已经奠定了胜利之基
堂堂正正作战,将战争变成,你杀我1万人,我杀你一万人。谁的最终撑不下去,谁就彻底输掉
这种战法,才是决定胜负的根本
明末战争的劣势,很大程度上,是体制已经崩溃,动员不了兵力、国力,去搞这种消耗战。
肖图白虽仅控制天津四沽和渤海一些岛屿,加上耽罗岛殖民地。但是,整个天津特区经济圈,三十万工业人口,提供的战争潜力,比之三百万农业人口更为有效。
加上,工业化还在持续、每一天都有大量的新移民被转化为特区人口,特区的经济潜力和战争潜力,还在飞速的增长。
越打越强的消耗战,这是肖图白认定,最合理的战略
吴三桂静默沉思。
当然,无论是吴三桂,还是郑芝豹,皆不知道肖图白不用计的原因是,他不懂古代人的各种奇谋妙计,更不会捧着三国演义去领悟所谓的用兵之道。
一个现代人的穿越到古代后,如果将自己的见识眼光压低到古人的水平,然后和古代人去拼这个时代特有的经验智谋,最大的可能是被古人给玩死。
古代人和现代人,这几乎是与世隔绝的土著社会和列强殖民者之间巨大鸿沟差距。
欧洲殖民者到美洲大陆,用美洲人的办法去殖民美洲,肯定是没有建树的。但是,欧洲人根本没有去适应美洲人的规则,而是用枪炮、钢铁,蛮横的摧毁美洲的规则。于是,先进文明的规则,压倒落后文明的规则欧洲的殖民,逐步节节胜利
现代社会的文明,相对于17世纪而言,差不多是欧洲人与美洲人之间的差距。肖图白有更好的现代文明知识、办法做事,何必理会当今的浅陋文明
从本质而言,穿越者,其实也是一种特殊的殖民者未来先进文明,对于落后的古代文明的殖民但是,穿越者“殖民”同种血脉的古代人,是神圣的义务不去改变古代人,那么两百年后,再次忍受落后挨打
半晌后,吴三桂忽的被提醒:“吴小兄弟,到岸了”
吴三桂蓦然惊醒,望着那崭新的一片港口。这次跟郑芝豹返航,吴三桂也仅带着两名仆人随行,刚刚在港口靠岸,光怪陆离的景象,已经令他们感觉到了一丝不同的气质。
塘沽码头没有权限竣工。但是,光是修建成的一小段,已经繁华的不亚于南京秦淮河。除了大量的码头搬运工之外。码头上的各种塔吊滑轮机械,轻易将数千斤重物吊起,更是令人吃惊其科技伟力。
除此之外,为了增进交通运输的效率,码头上还修筑了铁轨,铁轨上牛马拉动的轨道车辆,一辆车上可以装载几万斤的货物。轨道车的效率,比之普通苦力肩扛要高效百倍,而比一般的牛车、马车效率要高10倍
后世人一想到修铁路,就想到火车。
但实际上。在火车没有发明之前,已经出现了铁路。中国古代战国时期,出现了木质的轨道,用于各国运输兵力和粮食。秦朝人,甚至修建了少数的铁制轨道。
秦始皇统一了华夏。横扫后。“书同文,车同轨”,书同文就是将文字的标准统一,车同轨,令六国的木质运输轨道与秦国标准一致,这样更便于将征服的六国纳入秦国的统治下。战国时期盛行的先进的“木轨”交通运输体系,到了后世逐渐不用了,其实是因为木材砍伐太多,用不起这种昂贵的交通物流体系。这就和宋朝开始流行用煤炭。冶炼的钢铁质量大大不如木炭燃料,原因也是因为山林砍伐太严重,木材匮乏,用不起木炭,只能用煤炭了。
轨道交通。中国两千年前就出现了,但是却又因为经济因素被淘汰了
此时的欧洲,却开始搞起了一些轨道交通雏形。17世纪的欧洲已经发现轨道交通的便利,一些矿场为了便于运输矿石。纷纷修建了木质轨道,后来又逐渐将木质轨道改为更经济耐用的铁轨道
后来,19世纪铁路大行其道,蒸汽机出现,人们开始在动力车辆上动脑筋,发明了火车。等到火车被发明后,马车、牛车在轨道上拉货运载,就逐渐开始被淘汰了。
肖图白自然知道,中国古代放弃轨道交通,是非常短视的行为所以,在特区有一定经济基础的时候,就开始实验xg质的修建轨道交通。
不是木轨,而是直接上马铁轨
吴三桂看着那整个码头上,被铺满的铁轨,铁轨上跑着的数百计的轨道车,忍不住问道:“这以铁筑路,在古书上看过不过,耗费的钱财,恐怕不少吧”
郑芝豹说道:“这铁轨之路,一里路所需铁轨5万斤,非常烧钱。换在其他地方修这铁轨路,是不换算的。但是,港口和仓库之间,增加了货物的吞吐效率,能够大大增强天津港的服务水平。所以,天津港地区,准备修建20里的铁路,改善码头运输效率。修路所耗的成本,几年便可以赚回来”
吴三桂心中默默计算,1斤铁要一钱银子,10斤铁要1两银子,1里铁轨路要5000两。短短的20里路已经需要耗费银子10万两之多,天津真是贼会烧钱。
郑芝豹故意刺激他一般说道:“国师爷曾讲过,yu致富、先修路未来三年内,特区的的城镇中,准备修环城铁轨路,便于城市中工厂的运输。甚至,铁轨路还要修到农村,让城市中的商品更容易卖到乡下。矿场中要修铁路,更便于矿藏的运输、开采。短期目标是在特区境内修2000里铁路,让特区内交通变得四通八达,如果,将来有实力,要在整个直隶修铁路,甚至在全国修铁路。届时,全国大修万里铁路,将会大大改善全国的交通,经商、调兵,皆能受到铁路之便利”
吴三桂感觉到眩晕;“这有可能实现吗”按照大明此时的钢铁产量,别说是万里铁轨路,恐怕千里也不太可能实现。
郑芝豹却是非常有信心,说道:“应该可以的国师大人不断的指点下,钢铁的产量和成本,在不断的下降。总有一天,能修筑纵横全国的铁轨路。”
吴三桂默然,但是望着铁轨路,心中忽然对于国师爷的信心更足了。试想,这本已经失传的铁路,除了在天津以往,别处哪会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