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93(1 / 2)

混在东汉末 庄不周 5896 字 2019-04-19

“先生有洛阳之行的打算吗”

“你觉得呢”那人反问道。

“我觉得先生应该去。”贾诩转动着手里的酒杯,“我看得出来,他是希望我去的,只是和洛阳的事情相比,他觉得北疆的事更重要,所以,他没有强求我跟着去。”他沉吟了片刻:“荀攸很聪明,可是他毕竟是颍川名士子弟,我不知道他究竟是怎么想,但肯定他的想法肯定不会和我们相同。而且他也年轻,没有经历过宦事,在用兵上有天赋,在心计上还缺些火候,再历练三五年也许才能成熟。”

儒生不置可否的笑笑:“你是说他可能向着天子更多一些吧。”

贾诩没有回答,但神色已经表明他的态度。儒生抚着胡须思索片刻:“既然如此,那我就到洛阳走一趟。不过,我不和他同行,还是到洛阳先看看情况再说,总不能空着手去见他。”

贾诩笑了:“以先生腹中的学问,空着手又何妨。”

八月,刘修又一次来到晋阳学堂,站在那间熟悉的屋子前,刘修瞟了风雪一眼。风雪低下头笑了,走到刘修身边,挽住了刘修的手臂,俏声道:“今天还住这间”

刘修咂了咂嘴,佯作担心的说道:“不知道会不会再地震啊。”

风雪红了脸:“地震也没事,今天我保护你。”

刘修无声的笑了,用小指在风雪的手心挠了挠。风雪吐了吐舌头,松开了他的手,提着裙脚跳进了屋子。得知他们要来的消息,屋里已经打扫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相关用具一应俱全。那张床上罩着浅蓝色的纱帱,也就是蚊帐。只是这顶纱帱与常见的纱帱比起来要稀疏更多,几乎是透明的,想必通风性更强。更让刘修感到好奇的是,这屋子里还安装了一座漏壶,就是那种看起来非常复杂的计时工具。

“这个计时还在其次,主要是降温。”蔡邕见刘修的目光落到漏壶上,连忙解释道:“这些水都是从山上顶下来的泉水,又凉又甜,有了这个漏壶在屋里会凉快许多,夜里睡觉还要盖上薄被才行。”

刘修恍然大悟,风雪却惊呼起来:“你们你们太奢侈了吧,用琉璃做窗户”

刘修一愣,这才发现窗户上不是糊的纸,而是镶着一块块巴掌大的玻璃,虽说这些玻璃还带着淡淡的绿色,里面还有不均匀的小气泡,但是在这个时代,玻璃还是非常难得的工艺品,用来做窗户还是太奢侈了。

“道学院做观天镜的废料。”蔡邕笑道:“那帮臭道士说要改进生火珠,做一个大的观天镜,结果花光了将军给他们的配额也没做出来,没办法,只好废物利用,把那些做废的材料回炉烧成窗户了。别说,这倒是个生财之道,现在晋阳城喜欢这种窗户的人还真不少,他们也赚了不少钱,现在又能重新开工了。”

刘修笑了:“怎么,能赚钱了”

“赚了一点,我们也跟着沾了些光。”蔡邕笑眯眯的说道:“晋阳学堂打算在今年维护的时候,把大学堂的窗户全部换成这样的,冬天读书时就不用点那么多灯了。”

刘修高兴的连连点头,风雪听了,也心动不已的说道:“夫君,给我阿爸送一些去吧,这样他不出屋子就可以看到外面的风景了。”

“行,行。”刘修笑得合不拢嘴。虽然这些玻璃在他看来全是残次品,但在这个年代也算是个不小的进步,更重要的是这些道士知道用自己的技术赚钱,自已养活自己了,这才是一个大进步,也算是走上了产学研一体化道路。

第二更,求月票、推荐票

第四卷黄巾乱第317章为富且仁

第四卷黄巾乱第317章为富且仁

蔡邕见刘修兴致很高,立刻邀请刘修去参观作坊。刘修虽然有些累,可是被这个消息所鼓舞,也欣然前往。

作坊并不大,只是学堂的一个角落里的一间房,几个天师道的道士正在炉子前面忙活,他们将熔好的玻璃倒在一块块泥范中,泥范一尺见方,等冷却下来就是成型的窗户玻璃。

卢夫人正在工作台前,一看到刘修进来,她连忙招呼大家过来见礼。刘修心情非常好,笑容满面的向大家致意,然后就转到了工作台前,让他们继续工作。看了一阵之后,他摇了摇头。

卢夫人有些紧张:“大人”

负责作坊的一个老道士走了过来,非常拘谨的向刘修行了礼。刘修还了礼,微笑着问道:“你们赚的钱能抵得上成本吗”

老道士仔细的盘算了一下:“大概有一成利。”

刘修笑笑,这比他估计的要高一些,大概是因为这东西对他来说很平常,但是对其他人来说还是很贵重的,价格卖得比较高。不过,对于一个新出现,并且带有一定技术含量,又是独家经营的产品来说,一成的利显然太低了。

“你们这个东西,至少应该有翻倍的利润,甚至可能有两倍到三倍的利。”刘修指了指那个没有一张床宽的操作台:“而且你们的产量也太小,靠这速度能赚几个钱啊。”

“大人言之有理,就是速度太慢了。”老道士陪着笑,用热烈的眼光看着刘修:“我们人手太少,还要花时间做观天镜,实在忙不过来啊。”

刘修一下子就听懂他的言外之意:“想增加人手”

老道士笑着,连连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