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籍从理论上也是可以迁移的,而且非常方便,不过这里牵涉到很多问题,例如你是商人。在老家有老婆孩子,届时你一个人迁移到了新地,老家的户主和户籍如何改变,如果你在新地又纳了一房小妾,新户籍如何更变,老户籍如何更变,都有很详细的明文规定,反正实际操作比较麻烦
所以很多商人文人游历经商到了新地,所以家里还有老婆孩子,不方便的话干脆不迁户籍。只要到当地所在地的内政局备个案。告知自己将在这里常居就行了。因为与大明百姓密切相关的医疗保障执行的是一个标准,只要你是大明国民,无论在苏州,还是在贵州镇远,只要是普通诊治,都只需掏药费。区别只是医疗水平的高低。
“陛下,诸位大人。臣发现的第二问题就是地方官府三权分立,开始出现互彼此擎制。互相推谭的事情。臣在湖北、江西、淅江就碰到好几次类似的事件,甚至出现了议而不决,众人有责却无责的情况
听到这里,刘浩然不由头有点大。当初他进行三权分立,行政合议制,一走出于消除地方权力过于集中,不利于监管和中央掌控,所以将地方的行政、司法和军事权力一分为三,由三个机构负责,二是防止一人擅权,不敢承担责任。所以出现合议制。即可以防止一人擅权,又能以“集体领导。的形式“集体承担责任”避免一个人怕承担责任而不敢决断的情况。
但是任何事情有利就有弊,现在地方绝对不会出现割据一方的局面,也不会出现地方权臣。但是自然也会出现“踢皮球责不归众”等问题,地方上就跟中枢一样。官员之间也会有矛盾,日渐时久,他们就会把这种矛盾带到工作上去,只要你提议和坚持的,我就反对,而且是拉党结派地反对。就是不让你的提议在和议会上通过。出了问题怕啥,反正是“集体决议。”要追责大家一起被追责,我就不信你将所有的人都换了。
“明确职责。每个人的日常职责划分清楚,合议只是决定重大的事情,不是鸡毛菲皮的事情都要拿来合议。你们好好讨论一下,各省也要好好讨论一下,然后再让内阁完善刘浩然思量了一会说道,
“任何东西都有利也有弊。我们要做的就是发挥它的长处,避免它的短
再细细讨论了其它几个问题,今天的会议就算结束了。接下来一天,刘浩然分别找安然、叶崇敬、徐茂诚个别谈话,然后各自回任。第三日,刘浩然一行便启程向江西而去。
书友们,请记得投票呀老曾在此拜托了读
第二百六十八章出巡之刺客事件
川浩然一行人先至江西南昌。在江西布政使的陪同下。气。江西参政、参议等人。然后又召见了九江等地知府,细细切谈,临行前嘱咐道:“江西地处大江之中,上承九曲之荆江,下连富庶之京扬,洪讯之患大于天。尔等当牢记职责,以民安为重,不可一日懈怠。”
刘浩然走吉安入湖南,接见了湖南军政司官,然后一路南下,经衡阳、绑州入广东韶州。在韶州,刘浩然接到消息说南京又起波澜。
刘浩然一番法大于礼的言论传到南京,内阁自然照此执行,准备制定详尽规章草案,提交资政院。谁知道理学弟子们却对此提出了异议,他们怎么能够容忍废除德主刑辅这套说法呢要知道,理学在这方面是儒学的“加强版”。三纲五常几乎上升到了天理的地步,自然可以凌驾于律法之上,现在刘浩然和内阁准备以法为尊,礼德相辅,这就等于挖了理学的根基。
而且江南学派认为自己已经“占据”东宫,有了皇太子这咋,大靠山,便觉得腰杆硬了许多,说话的声音也洪亮许多。他们首先纠集江南学派相关的资政大夫,对内阁发出的质询案。他们不敢直接将矛头指向刘浩然,只好指桑骂格,拿内阁来出气,一正“纲常”
但是内阁也不是吃素的,这套思想理论是刘浩然提出的,而太平派是无条件支持刘浩然,加上引发的因素一那篇调查报告又是李道君,太平学派的俊才所写。当然要力挺到底。而淮西派也接到了李善长等人的密信,知道其中很多“内幕”自然也会力挺内阁。
于是内阁学士会议上,诸派争论不休。不过淮西派和太平派联手,优势非常明显。而大学士孙安、刘基、杨宪虽然与江南派关系密切,但是这种大是大非的问题,他们也不敢随意出言支持江南派,于是就和江西学派保
在内阁学士会议上,江南派占了劣势,于是他们就转变策略。在东宫众属官的怂恿下,皇太子以监国的身体召开学士会议,隐隐指责了一番众位坚持法大于礼的学士们。
可走到了当晚,宋镰面见太子,问道:“法大于礼,乃天子之言,在忠,太子当循陛下之制。在孝,太子当遵陛下之言。”
皇太子一下子醒悟过来,这法大于礼是父皇刘浩然提出来的,无论从忠还是从孝而言。自己都应当支持,否则就是给自己坚持的“三纲五常”打脸。尽管这席话不符孔圣人之言,但是后人不是总是以自己的言论去解释圣人之微言吗而皇帝无疑拥有了“最高解释权。”
而刘浩然在正式文书中讲得很清楚,孔子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意思就是要求君主和上位者的个人道德修养达到完满,只有君主占领了道德的制高点,才能够使被领导者和左民自然而然的信服。就好像北极星一样,处于中心的位置,自然被群星围绕、拱卫;而在另外一方面,“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教化民众的方法就是君主做出道德表率。对于少数“困而不学的愚人。就要施之以“刑
刘浩然指出。孔圣之言在于指导君主和君子们该如何做,而对于万民,除了教化。必须以刑约之。所以孔圣之言在于明德,而不是指治国,完全是董仲舒这介。“伪儒”将此提高到“以德治国”的程度,以德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