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80(2 / 2)

帝国的荣耀 曾鄫 6931 字 2019-04-17

“回禀陛下,臣先要向你推荐一人,李之明,松江府上海县人,两年前毕业于南京大学文学院算学系,现为杭州大学文学院讲师。”

“臣见过陛下”李道君起身施礼道。

“坐”刘浩然在三人进门时就注意到此人,但是一直不动声色地暗暗观察他。

他儒雅端正,衣衫整洁,眉眼间有一股“浩然正气”不过在刚才他一直默不作声,似乎房中没有他这个人一般。叶涂温点了他的名字。虽然施礼时有点激动,但是很快就恢复镇静,斜坐在椅子上,身子倾向于刘浩然和叶淡温,完全一副以叶漆温为主导的样子。

是个聪明人,知道进退,对自己的角色心里有数。

“陛下,再在工商部行走时,常常到江淅诸地调研,听得商人对银铜货币转运麻烦的抱怨,也细细调查过钱庄银号的票据往来,利润真是惊人。但是臣愚钝,还有很多东西没有透彻。后来经友人介绍,与之明相识,便一见如故。”

“陛下,之明不但精于算学。更对经济之学颇有造诣。无论多复杂的商贸往来,钱财通兑,他都可以从算学理得一清二楚,正是在他的帮助下,臣算出了改制货币后发行纸币的益处。陛下,这份上折,之明居功甚伟。”

听完叶综温的一席话,刘浩然只是微微点头,他看了一眼李道君,发现他脸色微红,双手紧握,心里已经很激动,但是表现得还算镇静,没有过于流露出来。

刘浩然的右手两个指头在自己的大腿上细细地敲打着,在这个环境条件下,叶综温和李道君能够从商贸往来和钱庄票据生意发现一些金融财政问题,的确不易,尤其是李道君。居然会将算学应用在其中,这已经有“经济学家”的架势,是个值的培养的好苗子。思你上折建议中有什么不足,该如何弥补反思你上折的时机为什么不对,如果一定要在这个时候提出这个建议,又该采取何种方式,进行什么样的修改。”

“是的陛下,臣记住了。”

虽然刘浩然好好斥了叶综温一顿。但是李道君眼里却透出仰慕之色。看着拱手施礼的叶综温一时愣住。连李善长看向叶综温的眼神里都不禁闪过几丝嫉妒。这简直就是皇帝陛下在亲手点拨,这样的机会,就是斥得再难听,天下人谁不愿意,可是又有几个人能获得这样的机会。

“好吧,你们俩退下我与百室有事要谈。”

“是的陛下”在叶综温身后弯腰施礼的李道君脸上虽然闪过一丝失望,但是他还是恭恭敬敬地持礼。丝毫没有什么失态之仪,被刘浩然暗中看在眼里。

“百室,朝中有什么人支持这份上折,又有什么人反对”

“回禀陛下,朝中学士中支持得不多,反对得也不多。到是礼部侍郎王佑诚,营造部侍郎何良中、学部侍郎毛骇等人反对,工商部侍郎陈友。计部侍郎胡艾斯支持。”

刘浩然点点头,直学士、大学士等于是大明的国家领导层,他们在刘浩然没有表态之前自然也不好轻举妄动,这可是牵涉两大政治集团的斗争。在川竹永明和“刺刀亚红”前最好保持中壳,万押错宝了。泊直学士、大学士折进去了可花不来。所以跳出来的都是没有兼任直学士的各部侍郎。这个职位的人出来发表意见分量足够,万一失败也不至于损失惨重。

“思头是什么态度”刘浩然问的是计部尚书杨思义。

“杨尚书态度中立。”

“中立,以思义这个身份,中立其实就是反对。”改制货币有利于国家财政收入,这位大明“财政大臣”却保持中立,其深意不言而语。

“潜溪先生和伯温先生态度如何”国史馆一帮子院士以江淅名士为首,反对的最凶。在其保持的国学报大肆抨击这一“祸国殃民”的乱政,所以刘浩然想知道国史馆学院院士宋源和淅江名士翘首刘基的态度。

“潜溪先生和伯温先生说他们不懂经济之术,所以不发表言论。”李善长的回答有些出乎意料。

“这两个老夫子。”刘浩然笑道,他知道宋源和刘基的为人,才学横溢,但是的确对这种有关“国家金融”的新学术不是很懂,依照他们治学严谨的态度,不懂就是不懂,所以不会出来乱说。

“地方上呢各省大员们是怎么态度”

“回禀陛下,汪睿、宋思颜、胡惟庸支持,詹同、王谍反对,范常、阮弘道、罗复仁中立。”

这件事情牵涉到江南大事,而且北方几省布政使忙于民政,也不愿涉及此事,所以发表意见的都是江南几个省的布政使大员。他们的态度正如刘浩然所料想的,泾渭分明。他们在地方上,对这种关系国家财政的大事反而没有那么多顾虑了,正好可以代表各自派系与中枢呼应。

“陛下,贵州布政使胡惟庸还上了一份奏章,除了大力赞同此建议外,还列出如何执行的条款,愿意自告奋勇。”

“胡惟庸,他倒是好眼力。”刘浩然笑了笑,李善长心里不由微微一惊,不敢再多说了。

室内陷入一片沉寂,李善长低着头默不作声,静静等待刘浩然的

文。

“承华在计部任侍郎有多久了”刘浩然问得是他原来的国务秘书。现在的计部侍郎王侍尧。

“回禀陛下,承华任计部侍郎有一年七个月了。”

“你明日叫他来,我与他商议,先对念祖的上折拿出个大致意见来。然后再到内阁商议,此事就叫承华去办。”

李善长终于听清楚了刘浩然的意见。他支持叶淡温的上折,只是要做些修改。想到这里,李善长不由如释重负地舒了一口气。

“夜也深了,百室回去好生休息吧。”

“是的,陛下。”

“对了,你去年底过寿时,我派人送来的字幅和贺仪收到了吗”

“多谢陛下恩赐”李善长不由站起身来长施一礼,去年过五十四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