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51(2 / 2)

帝国的荣耀 曾鄫 5779 字 2019-04-17

东北诸族分为几大部分,女直。也就是女真人,盘踞在长白山、三江平原一带,是东北势力最大的一支;水达达,也称为水勒鞋,散居在黑龙江下游和乌苏里江流域,元廷曾没有管辖桃温、胡里改、斡朵怜、脱斡怜、孛苦江五军民万户府,不过现在基本上是名存实亡了;兀吉人,散居在黑龙江以北和下游一带;兀有人,也被称为兀者野人,散居在黑龙江中游;此外还有居住在外兴安岭的山北兀有人、杂居在黑龙江入海口的吉里迷人,海军甚至找到了骨危今库页岛和上面居住的骨兔人。

“经过我们与东北诸部的协商,他们有从招募者一万五千骑,从游猎者三万众。”冯国用继续说道。招募和游猎是有区别的,招募就是加入大明军中,接受军事练,遵守军纪,大明承担兵甲供给,不过相对一般大明陆军待遇从优,战利品按照战功全部发放;而游猎则不加入明军,明军只提供情报和悬赏,各部族自由组合,选出头领,然后自由攻击元军,获取的战利品自主分配,然后拿蒙古人头颅去明军处领取悬赏报酬。

“依照陛下的意思,现在高丽经略军经过整编,合为辽阳经略军,以赵大勇为经略都统制,刘存智、刘存勇为副都统制,蓝玉为先锋,目标直指元廷辽阳行省沈州,而游猎兵的目标则定在元廷的茶刺罕路及宁。

茶刺罕路即今铁力西部平原。是成吉思汗三弟帖木件赤斤的封地。那里多是女直人和汉人放牧耕种。不过蒙古人也不少,而宁昌路即今通辽市一带,早就成了蒙古人的牧场。东北诸族的游猎兵杀进去,正好可以牵制辽阳行省的元军。

“告诉赵大勇,东北诸族的招募兵还是游猎兵,一定要好生看待,他们可是我们以后平定东北的基础。这些都是来自各部的勇士。在各自部落中拥有不低的地个,我们必须以真诚、公正的态度对待他们,尽可能地让他们归心。”刘浩然特意叮嘱道。现在东北诸族都分散的,就是几个大支也是数百或数千人为一部落,各自过日子。所以刘浩然才如此关心这批应募和应召的东北诸族勇士,只要拉拢好了他们,自然就能拉拢他们所在的部落,如此蔓延开来,不愁东北不定。

“臣一定行文给赵大勇他们。讲明利害关系。”冯国用郑重地答道。

“百室,即将北伐了,军资供给方面准备妥当了吗”刘苏然点点头,转头问李善长道。

“陛下,从龙凤八年江南诸省初定开始,我们就耗费了大量的钱财从占城、越陈等地购进大量的粮食。计有一百九十万石,加上这几年江南风调雨顺,粮食年年丰收,我们按照市价从百姓手里收购了大批粮食。加上田地赋税,计囤积了三百二十万石,现在存放在武昌、扬州、合肥、上海等地,随时可以调拨军用。”

“那就好,北方这几年太苦了,我们不仅要收复失地,更要安抚好那些吃尽苦头的百姓。对了,内阁要着手从南洋购进耕牛等物,再高我们也要认了,大不了那些钱算是存在他们手里,我们要尽可能快地帮北方诸地的百姓恢复生产。”

李善长凝重地点点头,他跟随刘浩然多年,也一同经营江南多年,知道恢复民生的艰辛。土地好分。丈量完毕然后按人头一点就是,可是随之而来的种子、耕牛和耕种却是一件件更重要以尤产,而且土地不是工厂,加班加点马上就可以见到收益“心旧不到秋收你是看不到收成的,而一次秋收又需要耗费一年半载,这些空余的日子就等于在吃老本,不做好准备如何能行

江南一些文人天天把北伐挂在嘴边,好像王师一到各地就会迅速如江南繁荣起来,人心也会迅速归附。可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如果没有充分准备,北方那上千万穷得叮当响的百姓如何糊口你仁义的大旗打得再高,北方的百姓们吃不饱肚子,心里照样有怨言,届时心有不满的元廷残余稍微一煽动恐怕又是一场战乱。

不过刘浩然想的更远,现在的粮食产量太低了,江南诸省虽然土地肥沃,可走出产除了养活自己,还真养不活太多的人。刘浩然也很重视农业技术的提高,早早就设立了农牧研究所进行专门的研究,而且他将自己知道的袁隆平院士研究杂交水稻的概念告诉了研究所,给他们指明了方向。可是刘浩然只是知道个大概,他只是看了袁隆平院士的斤小人事迹才知道袁院士好像是用野稻种杂交出来超级水稻,至于具体过程就不得而知了。

虽然刘浩然指明了方向,也传授了初中植物学所学的人下授粉等知识。可是农牧研究所依然走进展缓慢,想想也是,人家袁院士辛苦了十几年才搞出杂交水稻,自己一帮子“山塞版。专家几年工夫就搞出来了。那也太没天理了。既然这个急不得,刘浩然就在想,是不是该加快海军的发展。尽快到美洲转一圈,把那里的玉米、土豆等高产量农作物弄些回来,以解燃眉之急。

想了一会,刘浩然又转到正题上来了:“伯温先生,你那边准备的怎么样”

“回禀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