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18(2 / 2)

帝国的荣耀 曾鄫 6335 字 2019-04-17

“丞相这个法子好。到时我不用去管那破劳事。但是又能当了官。真的不错。好”杜重六绝口道。

刘浩然心里却苦笑不已在这个时代。你再评职称不跟官职品轶联系在一起。百姓们是不会重视的。所说杜重六怕当个官却又渴望当官。不过这样也有个好处。如果把科也分出类似于经济师之类的级别职称。那么百姓们就会知道专于工农医也能当官。这样就不会往政考科举一条死胡同钻而且这些别职称的俸禄主要是由工厂商社和医院给。国家只需要些补贴就好了。算不上冗官。只是儒家理学那些人又要捣鼓。看来又要做出一些让步来达成妥协。

事情完毕。刘浩然杜重六细细聊了一些关于火炮的事情。下午便匆匆赶回中书省。与内阁四位大学士一起讨论职业级别的细节。俞廷玉却悄悄把俞通海拉回了家。召集了俞通源俞通渊。切切叮嘱了一番。“通海。通源通渊你们要好生自重。切不可持宠骄纵。”

“父亲为何这么说”俞通海不以为然道他的确的宠于刘浩然。其一家更是在江南海军中占据主要位置。

“通海。你有出息为父当然高兴。可是你不能就此忘乎所以然。我恭据海军尚书。你为海军统制。通源通渊又在长江水师身居要职。的确是一门荣耀。可是我却是日夜战战兢兢。”

“父亲。出了什么事吗”俞通海不由惊问道。

“你怎么这么糊涂我们俞家原本巢湖水寇。蒙丞相恩赐。这才有了今日。而廖氏兄弟与我们又交情浅。可以说江南水师大半尽出巢湖一脉。你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

“孩儿不知。”

“我等皆是巢湖人士。与合肥相距不远。算的上是丞相的同乡。这是的利;我等久为水寇。熟习水战。丞相当时渡江下。急需水师。这是天时。最重要的是我等与定远一系虽然同属淮西一的。但是却素无往来。相交不深。这才是人和呀。”

“父亲思是”

“陆师与水师历来水火不相容。你以为常将军等定远众将与我们有私怨呀”

通由一惊。迟疑的问道:“父亲的意思是常将军等人故意挑衅我水师。使的两边的将士不合”常遇春等人当然与俞家和廖氏兄弟没有恩怨。只是平常两交往不是很多而已。听到父亲这么一说。俞通海有些明白了。

“丞相天天说制衡。你都记到哪去了”俞廷玉呵斥道。“这是丞相的帝王之术。我们记在心里便是了。丞相是念的人。我们做好臣子本分。他是不会亏待我们的。只是我们自己要谨慎。现在是丞相大力推行新政之时。总有些人不服。我家替丞相统领水师海军。满门重臣。肯定有人看在眼。所以你们回去后好生小心。好本职就好了。其它乱七八糟的事情就不要管了。尤其是文官之间的事情。你们千万不要掺和进去。”

通海三兄弟肃然答道:“孩儿知道了。”

第一百二十四章理学的未来

帝国的荣耀第一百二十四章理学的未来

凤七年二月十六日。按照黄历上说是个聚会出游的而这一天的江宁也正好是风和日丽。胡从宪筹备已久的理学名士聚会终于在钟山脚下的挽翠亭举行。除了主办胡从宪。以浙东四学子为首的浙东理学派除了章溢在湖南布政使任上。刘基宋许元叶胡翰汪仲山都到齐了就是叶告了假从苏州赶来;江南理学派的朱升安秦从龙李习潘坚庭侯元善杨翼王凤詹同樊景昭等人也列席参加。江西理学派则是以状元王侍尧钱复仁等为首的数十人到席。加上各地慕名而的儒生文士。数百人。一时站满了整个挽翠亭。

上午大家品茶吟诗。交流学问倒也其乐融融。用过午点。有儒生文人奉着自己的策论文章。请朱升陶安秦从龙王侍尧等人指点。

朱升为刘浩然之师。又兼江宁大学学正。在江南学子中名望甚高。而且他还是第一个“直学士”。去年浩然设翰林院。自领正卿。以朱升为直学士管理翰林院。一时名动天。后来李善长自辞左丞相职。江南开始驰中书省而重内阁。并设大学士和直学士。而朱升这个直学士却是有例在先。刘浩然原本让他直列席内阁。可是朱升以不司政为由。拒而不受。刘浩然只好改授他翰林院祭酒。继续主掌翰林院这所江南最高司政学院。

安和秦从龙就不必说了。他俩本就是江南名士。现在一个身居都察都御史。一个身居按察院正使。真正的位高权重。而王侍尧是首科状元现在不但在翰林院深造。更以庶吉士身份担任刘浩然的国事秘书。飞黄腾达指日可待。江南的年文人学士自然望自己的学问被他们看中。只要的到几句赞赏。便能够名闻天下届时科举中试想来也容易些。

看着那边人群熙熙攘攘。胡从宪看了一会。不由对围坐在周围的几个相知的浙东理学儒生们叹息道:“现在江南学派是一时风头。难挡锋芒呀。”

许元抚须道:“江众生在丞相渡江南下时便已从龙。附于潜。自然能抢的先机。”

地说道。他的话语中还带有读书人自谦。其实在他心里江南学派诸生的学问是远远比不上浙东学派的。无它。江南学派除了朱升陶安等少数人。大部分都是出身寒门之家。都是“自学成”。那比上浙东学派众生出身书香世家。当年前宋末年不少世家都避入浙东山区。所以才留下这满地皆学士。一乡举文人的基础。

“可是丞相却只看重治政之才。”宋淡地说道。众人一时无言。论学问。浙东学派的确不输江南学派。光是这位老夫子已经隐隐为天下学子文人的翘首。可是刘然对学问深浅不感兴趣。他看中的只是治民才能宋老夫子不是都被打发到国史馆去修史去了。而江南甚至淮西学子。由于多数出自寒门。所以读书就没有浙东学子那么深究。反而杂书读的多相比之下。显的更擅于理政牧民。“唉提到这里胡某思量久今日不不言”胡从宪突然发言道。我理学之道。朱子所立。在已经弘播于天下。看如今中原文人十有是习我学的。可是为何在江南却如此行步艰难”

看到大家都不做声了。胡从不由薄怒道:“难道就要看到理学就此没落下去。任由学高居庙堂吗难道你们就任由圣贤之言潜于书简之中而难行天下吗”

众视一眼。汪山忍不住叹息道:“上有所好。下有所投。而今丞相不喜我理学。所以众人便不多习。长此以往。有负圣贤之期。我等白读了数十年书了。”说到这里。他的眼睛不由泛起泪花。众人也不由叹息。他们都知道。浩然不喜理学。主要原因是理学被元廷看重。立为官学。失节“嫌疑。而且众多学儒生在元廷当过官。这还不算什么。江南许多文人官员都在元廷当过官。关键是许多理学儒生当了元廷的官后还在拼命为元廷歌功颂德。甚至死节殉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