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温气得不说话,李裹儿向张仁愿要刀,张仁愿不给。李裹儿生气地说:“我听二郎你对推崇万分,难道你也要做小人,与他们同流合污”
“公主,他们是宰相九卿,没有谋反大罪,就是皇上都不能将他们处死,你不能用刀泄愤。如果误伤了人命,到时候大家都不好办。”
“张相公,他们现在与谋反有什么区别”
谋反都不是谋反,不过是专政乱政。但就是专政,张仁愿也不好开口说出来。
就在两个人一个夺刀子,一个不给刀子的时候,韦氏也来到朝堂上。
这也不合制度的,但现在谈什么制度,整乱了。她看着韦温、韦巨源他们说道:“你们这些做臣子的好大胆,居然将陛下逼到这等地步,是谁指使你们这样做的”
韦氏一开口,韦温这些人立即向李显说道:“臣等知错了。”
张说他们则是将眼睛一闭,是谁指使的,没有你,这些人有这么大胆子吗
但他向李裹儿投去感谢的一瞥。李裹儿这一次闹得很及时,不是救了自己。大不了自己贬出朝堂就是,凭借这些捕风捉影的“证据”,是不可能斩杀自己的。可如果不闹这么一下子,今天有可能真的成了指鹿为马的局面。一旦形成这种局面,所有有良心的大臣,只好但求自保,再想挽回,登天万难。
但是李显心里面很清楚,因为李旦昨天也特地说过,如果事情闹大的话,有可能他妻子会过来收场子。毕竟她的权利是自己放给她的,毕竟自己是皇帝。如果成了不死之局,除非她马上谋反,否则最后输得更惨。就是谋反,她也要一段时间策划安排,所以必须避过这一次风波。
因此,李显定定的看戏。
韦氏骂完了,韦温他们也认了错,韦氏才看着李裹儿,说道:“裹儿,你越来越不象话了。立即回去。”
李裹儿还站着不走,直到李显开口,她才离开,还看着纪处讷说道:“你等着,孤会让你好看的。”
韦氏又向李显陪礼,态度很恭敬。怎么办呢,她娘家人也参加闹事当中。李显同样很客气说:“皇后何错之有,倒是惊动了皇后,朕心里面十分不安。”
相敬如宾,可是张说等人眼睛立即亮了起来,因为他们看到李显与韦氏的生份。
但李显立即按照李旦的吩咐却办,下旨授官。也就是按照那天李旦说的授官职,调动幅度不算很大,也不算很小,其中一个洛阳长史,一个黄门侍郎,一个大理寺正卿,一个大理寺丞,几个御史台官员,尽管解琬外放成朔方大总管,还有许多地方在王画手中,可也是一个重要的职位。
挤进去就有调人出来,特别是大理寺正卿。李显前面刚一下旨,后面就有一些大臣开始准备反对。不过都看着韦氏的眼神。
但李显还在继续下旨,赏韦安石楚王,韦嗣立为魏王,韦巨源为晋王,韦温为齐王。
四个爵位赏赐下来,朝堂鸦雀无声。
韦家不是武家,还沾了半个正统,无功居王,本来就十分不当,况且还是国公。但不仅仅如此,本来这四个国公分开还好一点,连在一起,马上所有大臣就想到了四个人。
韩信担任过楚王,曹操担任过魏王,司马昭担任过晋王,高洋担任过齐王。
就连韦氏听到这四个爵位,就象四个炸雷一样,炸得她全身都打了一个冷战。
第七卷盛放第九十五章小瓶子
第九十五章小瓶子
李显宣布后说道:“散朝。”
韦氏一下子拉住了李显,说道:“不可。”
同时韦安石伏在地上说道:“陛下,爵高功浅,臣不敢受,另外臣有事禀报,臣近来身体不好,请陛下允许臣致仕。”
唐朝爵位明确规定,皇兄弟、皇子,皆封国为亲王;皇太子子,为郡王;亲王之子,承嫡者为嗣王,诸子为郡公,以恩进者封郡王;袭郡王、嗣王者,封国公。
封国亲王,现在整个天下只有三个人可以有这权利,李旦,李显的两个儿子,李重福,李重茂。
自己这四人有什么资格为王岂不看到五王的下场
一旦这个赏赐坐实了,除非韦氏登鼎做了新的女皇,还要有武则天的手段,将天下镇住。否则换作那一个李家的人做了皇帝,首先就会对付自己这四人,并且有可能连韦家都要诛灭九族。
再说,天下百姓闻听此事,会做怎样的感想。还有一个血营在西北虎视眈眈。
就是爵位本身,也含意深刻。为什么自己是楚王,成了韩信。韩信骄纵,实无反意,自己同样如此,虽然没有做下多少恶劣的事,可在诸韦上不作为,也被诸韦牵连进去了,同样是反臣。这个背后是高人指使的啊。想到高人,他不由想到李旦,如果李旦与太平公主齐心扶助李显,就是韦氏将朝政把持着,也未必能成就大业。
于是他直接来个致仕。
李显根本就没有理睬,看着韦氏问道:“为何不可难道解琬不适合担任朔方大总管”
“不是。”
“那是杜暹不适合担任大理寺丞”
“也不是。”
“那是王志愔不适合担任大理寺正卿,或是李朝隐不适合担任洛阳长史”
“都不是,”韦氏咬了咬牙,终于明白过来,这是李显与自己摊牌了。虽然这些调动没有牵动宰辅,可也有许多重要的职位。按照规矩,同样需要经过中书门下两省审核,无议后才能准旨。当然正常情况下,面对强大的皇权,中书门下两省审议也只是做做样子。
但现在韦氏一党肯定不会让这些铁头冲乱朝堂的。因此李显以进为退,逼自己表一个态。
她说道:“这些人调动,不是宰相,皇帝如果看重,下旨就是。但后面四位相公,不可授此大爵,于祖宗规矩不合。”
“朕且想想,散朝。”李显说完,这回真的退出早朝大殿。
既然是交易,得让这些大臣上位,他才能收回这次赏赐。
可是这一次李显的强硬,与诸韦的冲突,终于使许多大臣看到了黎明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