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画再次挥手示意,第二件瓷器端入场内。
小姑娘打开漆箱,这件瓷器相比于刚才的那件,体积要小得多了。这是一件茶叶末釉出戟花觚。这个花觚可不是花壶,在明朝以前,人们称它为尊,是仿青铜器造型的一种陈设用瓷。尊是一种酒器,在祭祀上是牺象山罍的。不过随着明朝瓷器的丰富,很多陈设用瓷开始有了一定的实用功能。经过明代嘉靖、万历两朝的发展,花觚的造型也更加多样化。花觚始于元代,主要流行于明嘉靖、万历至清乾隆这一段时期。早期的花觚除了陈设用之外,民间多用于插花,布置厅堂。
茶叶末釉起源于唐朝的北方瓷窑的黑釉,宋代有少量生产,以后基本断烧,清代雍正官窑复烧,但是底色有偏重、偏黄或偏绿,此件花觚偏黄。茶叶末釉系厂官釉的一种。厂官釉属于铁、镁结晶釉,由于烧成工艺的某些差异,其色调有多种变化,有的似鳝鱼腹际色,俗称“鳝鱼黄”,有的像茶叶研成的细末之色,俗称“茶叶末”,此花觚上的釉即可称作茶叶末釉。但到了乾隆年间,又以偏绿色为主,又称蟹壳青。
这件花觚高约二十公分。长直身,喇叭口,腰节环状束腰,节下出戢,外壁台阶足,通体施茶叶末釉,釉色莹润光亮,在阳光的照射下,就象一个优雅的文人墨客,古朴而又雅致。
众人看了啧啧惊奇,今天算开了眼界了,特别是巩县那些窑主与技工们,多会看过这样优美的瓷器。虽然对郑家这次行为不耻,但也感谢郑家,如果不是郑家这一逼,这些瓷器恐怕是自己这些人一生也没有眼福看到的。
武则天也呵呵一乐,这个小家伙在制器上的天赋确实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难怪他明知道有可能这场比赛会很不公平,还要应约参战。同时她也看到了瓷器后面站着的小姑娘,再次一乐。这个小姑娘头戴方帕,身穿一身短衣,就象一个采茶女站在哪里。
然而郑四郎眉头却皱了起来。
王画拿出的第一件瓷器,还好一点,虽然做工精良,但还是在原来两种瓷器上的升华。但这件瓷器明显又是另外一种类型的瓷器了,他不由地狐疑看着第三件漆箱。
王画心中冷笑一声,不是需要优雅吗反正我今天准备的种类多,看你们怎么偏袒
做了一个手势,一个身穿茶馆侍婢服饰的小姑娘拿出来第三件漆箱,缓缓地将它打开。
这是一个壶,李裹儿看到后,已经不顾得失仪,惊喜地叫了一声,哇,扑了过去,将它拿在手中。
第二卷花之绽苞第八十二章青岗岭之战
第八十二章青岗岭之战精彩纷呈第五更
酱釉,又叫紫金釉。是颜色釉的一种。它以铁为着色剂,在高温中烧成,呈紫金色或芝麻酱色,与宋代定窑著名的紫定有相似的效果。明曹昭的格古要论记载说:“有紫定色紫,有黑定色黑如漆,土具白,其价高于白定。”
酱釉最早由北方窑口烧造,当时较著名的有定窑、耀州窑、吉州窑、临城窑等。同样是颜色釉,与黑釉相比,酱色釉的含钙量略低,而含铁量略高,并且它的助熔剂含量比黑釉低,所以它烧成的温度要比黑釉高50c。它在高温下黏度比较大,釉不易流淌,烧成后的器物足部与器口的釉层厚度差不多,因而釉色给人一种肥厚莹润的感觉。酱釉的传世品并不多。明代初期,景德镇开始仿造。乾隆以后,尚古之风盛行,常常在酱色釉器上饰以金彩以仿古铜器。
但在定窑的多次发掘中只有黑定,紫色的釉却未发现过,只有一种类似于芝麻酱色的釉。有人推论,认为很可能就是古代文献中提到过的紫定,现在一般称之为酱色釉。对于这一说法,王画很不赞同。
可无论是他前世还今世,反复试验记载中的紫定,也都失败了。因此转向了清酱瓷,侥幸让他抢在比拼之前成功。
这件瓷器也是有原形的,它仿制的是清道光年间那件酱釉描金龙纹壶。这个壶以团寿纹为中心,两边画一对对称夔纹及灵芝纹,壶口边为一圈回纹,釉色也极其浅淡干净。最主要它的高度只有十公分,摆放在一件王画特地亲手制作的堆黑漆漆座上,看上去十分地娇小玲珑,如果一个洋娃娃一样。
难怪李裹儿一看到后,都失了态。
这时候龙辇离展示瓷器的地方不远了,可也有三四十步。这个壶体积又很小,武则天年纪也高了,看得不真切,她不由自语道:“到底是什么玩意儿让小裹儿又是跳又是蹦的”
不用吩咐,太监会意,走过去,对李裹儿说道:“殿下,皇上也想看一看。”
那还不放手
李裹儿依依不舍地将壶递到太监手上。
王画在她耳边低声说道:“殿下,莫急,待会儿比比赛完了,这件壶送给你。”
李裹儿听了这才展颜笑了起来。
俩人的关系,虽然很少有外人知道。但俩人心里清楚,李裹儿也不用说谢了。
郑四郎与身后的工匠们相视了一眼,这两件瓷器给他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尽管也知道这场比拼将会很艰难,他们也做了准备。不过就是到了这地步,他们还是没有灰心,当然了,还要看王画下边三件瓷器如何,如果超过前面这三件,那么尽管他们准备充分,今天结果也会变得妙了。
武则天把玩了一下,也是赞叹,还将它递到狄仁杰、天官侍郎张锡等大臣手中,传看了一遍。只是张锡脸色有些不自然,毕竟他的妹妹就下嫁给了李家,外侄就是李峤,与七姓十家有着许多暧昧不清的关系。
传看了一遍,送回桌子上。
轮到郑家了,虽然面对如此精美的瓷器,郑四郎还没有完全气妥。他命人捧上来第二件瓷器。将玉盒打开,瓷器小心地拿出来。
这还是一件常见的瓷器种类白釉双龙耳瓶,但不是越青瓷了。而是邢白瓷。这类器物始于隋代,盛于唐朝,有鸡首,有龙耳,探入瓶内。但这件邢白瓷又有所不同,它汇集了许多雕刻艺术。与其他瓶光洁的瓶身相比,在瓶身上使用了法花的工艺,凸雕了九条栩栩如生的巨龙,还有许多云纹。
因此,这件瓷器同样十分精美,引来一阵嗟叹声。
继续评判吧。
但许多人哭笑不得,现在两家正好反过来了。这回王画制造的两件瓷器十分地精巧,但郑家这件白釉雕九龙双龙耳瓶却反过来,体积也不小,高度只比王画第一件瓷器小那么一点点。王画心知胆明,郑家为了烧制这件瓷器,失败的比例恐怕远远超过自己烧制的那件白地黑花猴鹿纹瓶。
看也看了,这回另一个匠师站出来了,他说道:“依小的看,王二郎这两件瓷器小巧优雅,釉色光泽,但郑府这件瓷器工艺精湛,这回还是一个平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