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0(2 / 2)

玩唐 午后方晴 5924 字 2019-04-16

作品相关青岗岭之战越窑青瓷莲花盏托

年代五代

文物原属五代吴越国钱氏秘色窑“秘色窑”即“越窑”烧造,奉至苏州虎丘云岩寺塔供佛器物。

文物现状1956年维修苏州虎丘云岩寺塔时,从塔内出土,现藏苏州博物馆。

工艺特色

通高135厘米,口径138厘米。

此碗是一件越窑青瓷中的代表作,可称得上“秘色瓷”中的稀有作品,精美绝伦,出类拔萃。

莲花碗由碗和盏托两部分组成。碗为直口深腹,外壁饰浮雕莲花三组,盏托的形状如豆,上部为翻口盘,刻划双钩仰莲两组,下部为向外撇的圈足,饰浮雕覆莲二组。该碗共由七组各种形态的莲花组成。瓷胎呈灰白色,胎质细腻致密,颗粒均匀纯净,托心平整,正中镂有一小圆孔直通器底,孔边刻“项记”窑工作者二字,施青釉,釉层厚且通体一致,光洁如玉。

也没有拍卖过,据我与相同的瓷器相比。所估在五百万到八百万人民币之间。

作品相关青岗岭之钧窑玫瑰紫釉长方形花盆战之

这也是钧窑中的一件代表作。收藏机构:故宫博物院

大小尺寸:高147厘米,长22厘米

生产时代:宋

生产窑口或产地:钧窑瓷器

品种:钧窑窑变花釉瓷

陶瓷造型:盆

说明:此为宋代官钧窑花盆中独具特色的器皿,它一改圆形花盆的形制而成长方形花盆,显得格外新颖、别致

从现在的角度看,它的价值与那件温碗相差最少几十倍。但考虑到是在唐朝,这种艳丽的变色紫还从来没有出现过。因此放在温碗的后面,彩瓷的道理也是一样的。这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讲什么话。

作品相关第四卷之青花楼台人物纹大罐

迟来的相关工艺品介绍,原谅一个。这件青花瓷折卖价是七十七万。但在工艺上胜过了元青花,其实从明朝开始,已经在用一些国产青料代替苏麻离青料。这件青花就是用了国产的陂塘青制作的。工艺已经接近了巅峰。

顺便说一下,最近看了参考消息,一对英国夫妇大扫除出来一件乾隆官窑半镂空的瓷瓶,本来准备卖五十万英镑很开心的,最后卖出五亿五千万人民币,走了什么运但这件瓷瓶囊括了多种釉色地,内绘青花,外画洋彩、珐琅彩、粉彩,描金多种工艺,确实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国宝。这也打破了鬼谷子那件青花瓷的拍卖价。如果有兴趣,可以看一下11月14参考消息第六版。有更多介绍。

作品相关第四卷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

提起元青花,都会想起那件拍卖一亿多人民币的鬼谷子下山图瓷罐。但这件梅瓶尺寸相仿,工艺更高,它会价值多少无人可以估计,不过这件珍藏在南京博物馆,国家也不可能为了钱将它拍卖的。元青花之所以贵,主要在数量少,国内只有一百来件。再说工艺,这件梅瓶恐怕是现在发现的元青花中排在第一位。还有国外也有两件瓷瓶,可是尺寸小,工艺也不如这一件。

我列为这件瓷瓶,主要让大家与前一件瓷瓶对比一下。与国产青料相比,苏麻离料更艳亮一点。不过后来发现了更多的国产青料,渐渐将外国料取代。

但有一点,这种青料含有一些放射性元素。烧制涂料时对人体是有伤害的。

作品相关第四卷之祭蓝釉描金莲蝠纹灯笼尊

本来上传那件冬青釉描金寿字瓶的,可也没有找到图片,只有上有,可复制不下来。换了这件瓷器。但在祭蓝釉上描金,视觉效果更加强烈。

金彩瓷,乾隆以前施得厚重,色泽发红。乾隆以后则施得很薄,色泽泛黄。嘉庆后则是珊瑚红描金最为精致。清代后,德国液态金水技术传入中国,金彩瓷才出现在民间。特点是使用简单价廉,耗金量低,外观富丽,但金水易褪色,这与金箔金粉是无法相比,因此收藏价值也为大打折扣。

作品相关日本人绘制的唐朝疆域

呵呵,有点好玩儿,夸张了一点。不过小日受唐朝影响最大。讲一下黄河的事,古河道是由洛河入黄河处,傍太行山,经天津入海。史记的第一次改道是因为公元前602年浚县决口,改成滑县东北入海。第二道改道是公元后11年因为从濮阳决口,东流到河北清河各郡。第三道改道是69年人为改道,从濮阳往下大幅改造,于山东高青入海。第四道改道是1048从濮阳东北决口,黄河分为两支,一支从天津入海,一支从德州、无禄入海。第五次是1194年,河南阳武决口,分为二支,一支注入北清河入渤海,一支南经徐州入淮河,入黄海。第六次改道是1272年新乡决口,北支始断,全部转入淮河,也就是现在的黄河故道,我还在里面游了一下泳,真的很浅很小,根本想不到原来就是大名鼎鼎的黄河。第七次是1855年,河南兰考西北决口,再次注入大清河入渤海。第八次改道,1938年花园口,什么原因造成的,是笨蛋就来问我。黄河的决口远不止这几次,只是这七次决口影响深远,当然也造成了重大的灾难。

作品相关第五卷良渚文化神兽纹玉琮

高158、射径7-65、孔径56-52厘米。器外表以四楞为中心线饰简化的象征性的戴冠兽面纹,眼为圆圈,圈外左右对称一小横线表示眼珠与眼角,转角上相接的凸横档为嘴部,中有一横线表示上下唇,横线两端向上刻两斜线,表示伸出的一对獠牙,器上共有二十四组兽面纹。此器属良渚文化时期玉琮中的精品。1983年出土于张桥庙桥村嘉菱塘畔仁厚墩。1992年入选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举办的第二届“中国文物精华展”。为国家一级文物。

早在七千年前,河姆渡祖先们有意识将捡到的玉石做为装饰品。良渚文化、红山文化、龙山文化等新石器时代都有大量玉器出土,很优久的历史。

作品相关第五卷之夏代五孔玉刀

长396厘米,宽84厘米,厚06厘米。玉色淡绿,间有米黄色的斑纹。呈长条形,刀背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