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次日签署了一份有关委任新湘提督胡三水为阿拉伯驻屯军司令的命令后,我也批准了总参谋部另外几项计划,包括征调第三集团军31军,37军两个军由陆路穿插前往阿拉伯地区驻屯备战,空军部队经由海路前往中东,两个坦克师装船运往中东的海军护航计划,征调坦克厂方维护人员前往中东的命令,新增坦克四个师共计一百零八辆的订购计划,空军扩展计划等等一揽子附属计划。
只是在这些部队形成战力之前,中东的局面仍然需要白崇禧在阿拉伯人的帮助下先维持着了,阿拉伯王国在外约旦的东南方向,仍然维持着一支近六万人的部队,锡尔汉谷地地区他们已经练兵很久了,如果不是为了配合大形势的话,单是仇恨就足以让他们向约旦的方向掩杀而去了。只是他们绝对讨不了好就是了,在英国人已经构建完毕防御体系的情况下,这支以冷兵器骑兵为主的部队实在是起不来多大的作用。
而北方德国人的部队抵达后,在他们的坚持下,桑德斯将军不得不同意发起了一次试探性进攻,结果果然与桑德斯将军的判断一致,英军火力之猛,防守之强悍,让这支从欧洲直接调来的作战部队为之付出了三百余人伤亡的代价。尽管恼怒的德国军官在随后就连续安排了长时间的炮击给英军造成了相近的损失,但是英军的大阵线并没有出现松动的迹象,双方只得以每天例行的互相炮击来为战争状态仍然存在写下注脚。
英军还有一个大便宜就是空中优势,这使得英军弥补了他们炮兵方面的劣势,德国人的大炮伪装一旦做的不够完善的话,他们很快就会遭到空中和地面的炮火打击。在灰头土脸之余,德国佬只有期盼着自己的飞机尽快的到来。
艾伦比将军从埃及新征发了一部分埃及部队,来巩固这片打入亚洲大陆碶\形占领区,这片土地上的阿拉伯人已经将命运与他们紧紧联系在一起,所以实际上来说,这里与英国的传统占领区别无二数,艾伦比将军在感受着南北两方敌人越来越强大的压力的同时,也在谋划着解脱这种压力的办法。
欧洲的形式已经又向德国佬倾斜了,在观看完毕当天的战报后,艾伦比将军深深的叹了一口气,到这一天也就是1913年11月4日为止,英军在前线的总伤亡人数突破了四十万人,四十万条鲜活的生命倒在了异乡的土地上,而现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的海外兵源已经完全失去了掌握,每多死一个人,大不列颠岛上就要多一个悲伤的母亲或者侍门盼归的寡妇。
唯一现在还占据着有利胜利姿态的,就只剩自己这一支远征军了,自己能够改变这糟糕的局面么幸而冬季快到了,欧洲大陆也该消停了。
第三三二章好消息
在中东并没有出现预想中的激烈的攻防战,在一方占据着绝对空优的情况下,即便是德国陆军也不可能在甫一抵达就能给予对方实质性的打击,相反却是他们被英国人以迎头痛击,虽然伤亡很有限,但考虑到双方的兵力对比和士气情况,任何一个负责任的指挥官也知道要谨慎从事,德国人也惭浙明白他们看不起的那个土耳其人桑德斯采用那样的防守策略,并不是他生性保守所致。
事实上一个军人出身在这样一个属于军人的大时代里,每个人都期待着自己能够用敌人的尸体作为砖石而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功勋碑,正像如今正在绸缪着一场新的大海战以彻底改变海上战略态势的舍尔上将,尽管自从中美峰会后,他终于在他的港口见到了已经许久没有见到的外国货轮,成吨成吨的物资从海外送到了德国,这是支持德意志坚强躯体的新鲜血液。
尤其重要的是从澳洲的中国或者美国商人那里购买来的铁矿石,这甚至比食物都还要重要,因为缺少战略资源的缘故,海军的造舰计划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停顿,整整一年公海舰队没有迎来一艘新的战列舰的下水,为了实现更大的战争效果,潜艇在制造计划上被提到了更高的地位,这种有着高度隐蔽性和奇袭效果的水下兵器已径为帝国赚取了大量的战果,所以即便英格诺尔上将对这种局面有所不满,但舰队基本上还是能容忍这样的情况的,最起码潜艇部队已经悄悄的在北海扩大了他们的防区,这对于处于被封锁状态的公海舰队来说很重要,潜艇部队就相当于他们的眼睛,在北海多雾地海面上,他们能够提前发现来犯的敌人。
正是利用潜艇部队的这个新变化。舍尔的诱饵计划已经离可以随时开展的时间不久了,随着最后一艘战列舰边境总督号从船厂大修归来,公海舰队又恢复了百分百的战力。按照计划,海军部在柏林的联络官向新闻界公布了海军将要打捞荷兰外海沉没的英军战列舰地消息,在用途方面,海军部的解释是要在柏林修建一个战争纪念馆来纪念为了实现德意志帝国世界政策的战争中牺牲的帝国军人,这些战争胜利的标记将是对他们最好地纪念。
在荷兰外海大海战中俘获的若干名英国战俘也在水兵的押解下,在柏林街头的游行车辆上目视着他们的敌人接受着市民的欢呼。而他们所能得到的,就只有有如仇人般的目光,唾骂,和一些小石块的招呼了。
随着海上禁运状态地接触,德国迎来了大批的生存物资。面粉和大米从东方和西方地朋友那里运抵海港,再绵延进整个德国,所以市民们前一阶段对政府地不满和愤怒情绪已经得到了相当的缓解,过去那种部分配给的物资供应方式给他们带来的愤怒和沮丧,在这一天全部得到了宣泄。
随后则是欢送新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