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听到胡蒙斐所说的数目后,也不由得眉毛挑动了几下,这样巨大的数目,便是折半了来说,也是吓死人的,而事实上,唐同现在虽然很能赚钱,但所得的钱一年下来也就一千万两银子的规模,其中主要的还是海外所得,走私盐所得的收入,一年也就一百多万两银子而已,而为了养着手下的军队,一年的费用也去了大半,还要拿出银子搞建设,弄船弄炮和移民,弄的唐同手头上也很紧张。
不过比起可怜的崇祯皇帝来说,唐同一年所得还是很多的,大明一年的国库收入也就这么多而已,而且这国库的钱还大部分落入了那些贪官们的手中,历史上,郑芝龙与荷兰人联手垄断了倭国与南洋的海外贸易后,一年的利润也是在数百万两银子的规模上。
王承恩在听到那耸人听闻的数目后,要说不起贪心那是不可能的,但对于胡蒙斐说的唐同手下有二十倭国士兵时,也有些害怕,更担心这个唐总兵会造反,而事实上,唐同手下有二十几万倭国和朝国劳工,但倭国协从军却只有六万来人。
王承恩自然不会在胡蒙斐的面前表现出自己的心思来,在心中转了几个心思后,对胡蒙斐道:“你说的这事,并没有什么根据,这位唐总兵不管怎么说来,都是朝中的重臣,这种事情,你们不可以乱说,你这次既然到了京城来,就好好的在京城里玩几天吧。”
唐同手下的士兵招收的都是流民,这其中也可能有东厂安排下的探子,但一旦进了唐家军中,这两年来就全是在海外,根本就没有哪个探子有机会回到大明的土地上来,而唐同手下同样也有柳生三郎所掌握的情报组织,对于内奸那也是排查的很严的,到海外去的商人也很难与唐同的军队有什么接触,这就造成了大明对唐同的情况并不了解,胡蒙斐所知道的一点情况也是那些海商们的猜测而已。
而唐同与皇太极的几场战斗,因为唐同的低调,也因为祖大寿他们喜欢贪这个功劳,所以军队中虽然知道了火枪的厉害,但大明的朝庭因为是文官们把持的,并不知道这火枪是因为什么而厉害的,是以王承恩并不知道唐同曾经打的那建奴的皇太极没有还手之力。
胡蒙斐在王承恩发下了话后,也知道这事在王承恩的心中留下底,现在自己只要静观事态的变化就行了,当下告辞离去,王承恩在胡蒙斐离开后,让王坤承把锦衣卫都指挥佥事张枝青找来。
张枝青是王承恩的义子,本来在锦衣卫中并不太受人重视,后崇祯皇帝上台之后,王承恩得势,而拜王承恩为义父的张枝青也从此青云直上,一路官至锦衣卫都指挥佥事。
随着张枝青的脚步跨入大门,一场让整个大明都产生震动的阴谋也随之而来了。
正文第一百二二章粮价风云上
张枝青安排了大量的手下去搜集唐同谋反的证据,不过因为唐同与田畹家等皇亲国戚有着金钱上的关系,张枝青没敢轻举妄动,只是派人秘密的暗中进行,而唐同的手下士兵几乎都在国外,整个的海面上又几乎控制在唐同的手中,所以对于唐同在海外有些什么,张枝青他们根本是无法得知的。
张枝青也曾打过那些海商的主意,但这些海商都是要靠着唐同吃饭的,哪里会为锦衣卫卖命,张枝青也找过郑芝龙帮忙,对于把唐同扳倒,郑芝龙到是很动心,不过在千思万想之后,郑芝龙还是打消了主意。
唐同的强大,别人不知道,他郑芝龙心中是很清楚的,除非能在陆地上当场杀了唐同,否则唐同入海之后,为了报复,第一个要消灭的就是他郑家,现在郑家跟着唐同在西洋人那里也赚了些钱,郑芝龙是不想冒这个险了。
找不到能帮忙的人,张枝青是无法得知唐同在海外有些什么的,唯一让张枝青知道的,就是这个唐总兵在江浙两地有着巨大无比的产业,而这一点,在张枝青看来,还不足以扳倒这位手握重兵的唐大人。
不说张枝青无奈的把自己所能搜集到的情报交给王承恩,却说唐同让手下张新成所办的事情,让胡蒙斐与徽州盐商,高迎祥他们很快吃到了苦头,首先向唐同妥协的是高迎祥,唐家的商船护卫队伍不但切断了所有高迎祥占领区的物资流动,还时不时的对高迎祥分散的队伍进行打击,有着大量在高迎祥队伍中卧底的人员帮助,高迎祥所属的铁杆支持者遭受了重创,让高迎祥不得不把自己的队伍收缩。
高迎祥向唐同妥协后,徽州的盐商却没有向唐同低头,他们还在指望着王承恩能为他们做点什么,但唐同并没有对此在意,势力到了唐同这种程度,貌似强大的盐商们并不能真正成为他的对手。
唐同现在关心的是另外一件事,那就是粮食,粮食是一个国家的根本,高迎祥他们之所以造反,就是因为没有粮食,高迎祥在向唐同妥协后,唐家商队便答应向高迎祥他们运送一些粮食,但这个时候,唐同才发现,粮食的价格在飞涨,几乎是一个时辰就一个价格。
唐同商队以前并没有插手粮食行业,送给海外各处的粮食大多数是从朝鲜筹集的,一小部分是江浙两地购买的,还有一部分就是从南洋当地筹集到的,而现在唐同手下的人在南洋站住了脚,大量的田地被开垦出来,也基本上满足了唐同手下人员的需要,不过随着以后大量的移民到达南洋,那里的粮食将会出现大量的剩余。
这些剩余的粮食,必将销到大明的境内来,用不了几年,唐同相信唐家商队将成为大明最大的粮商,因为再大的地主,也没有唐同手下的地多,不说以后的南洋和澳大利亚,单是往台湾和海南的移民活动,所开垦出来的田地就多的很。
现在的台湾与海南,是唐同与郑家合作开垦的地方,每天都有船将几千活不下去的人送到这两个岛上去,这其中一部分人将留在这两个地方,还有一部分人将在这里修养一段时间后,再移民到南洋去。
唐同虽然没有什么忧国忧民之心,但眼看着粮食的价格飞涨,很多的人都将饿死,心中也不是滋味,只是自己现在能力还不是很大,能帮的了一小部分人,却帮不了天下这么多的人,想要加大移民的力度也是不行的,没有那么多的钱购买生产物资,生产物资跟不上,这些移民去了无法开垦田地,到后面将更是一件麻烦事。
要说起来,大明虽然遭受了这么多年的天灾,但大明那些地主粮商的手中却仍旧存贮着大量的粮食,这些粮食若是能放出来,大明根本就不会出现这么大的动荡,当然,这种想法,也只能是唐同在自己的心里想想而已,人家地主粮商家的东西,凭什么让人家拿出来。
唐同这个人,除了拳头厉害之外,没能多少政治才能,也没有多少经商的才能,再不能用武力解决事情的时候,粮食这种烦人的事情,唐同便会丢给手下去弄,而他自己,则没事一身轻的带着一众家中女子在街上游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