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3章 大结局(1 / 2)

朱沫的这波操作堪称营销策略的经典范例。

以“价格破防”为起点,以“价值升维”为落点,在消费者心智中完成了一场漂亮的认知重构。

当2999元的标配版撕开市场裂口时,这一价格不仅是简单的数字标签,更是打破行业潜规则的信号弹——它用“自研芯片+主流配置”的组合,将长期被国际品牌垄断的“芯片溢价”泡沫彻底戳破,让消费者首次意识到:搭载国产顶级芯片的手机,不必为海外专利壁垒和品牌霸权支付额外成本。

这种“破防”本质上是对消费者痛点的精准狙击:那些在性价比与高端体验之间反复横跳的用户,看着标配版的金属机身、60hz高清屏、4500Ah长续航和华夏芯带来的流畅性能,突然发现“够用”与“好用”的边界被重新定义——原来中端价位也能拥有“无短板”的核心体验。

但华芯的高明之处在于,它没有停留在“满足基础需求”的舒适区,而是通过产品设计的细节留白,在消费者心中种下“进阶期待”:标配版的铝合金机身虽质感不错,但宣传图里若隐若现的高配版玻璃纤维复合材料机身,在光线下折射出的细腻光泽;参数表中特意标注的“高配版支持120hz动态高刷”,配合游戏场景的流畅动效演示,让用户潜意识里形成条件反射:既然华夏芯的算力已经超越同价位竞品,那么更顶级的配件加持,理应带来“天花板级”的体验升级。

这种认知引导的关键,在于将“芯片自研”转化为消费者可感知的价值链条:当其他品牌还在为高通、联发科芯片支付高昂授权费时,华芯早已通过自主研发打通了“芯片-硬件-体验”的垂直链路,从而有底气在标配版“让利走量”的同时,用高配版的“堆料升级”展现技术实力。

消费者会自然推演:既然核心算力成本可控,那么把预算花在屏幕、影像、材质等显性体验上,不仅合理,更是对“国产芯价值”的延伸——就像买了一辆搭载国产引擎的汽车,消费者会更愿意为真皮座椅、智能座舱等配置买单,因为引擎省下的钱,本就该用来提升整体体验。

线下体验店的场景设计更是神来之笔:当用户握着标配版感叹“这个价格居然有金属机身”时,店员会适时递上高配版真机,玻璃纤维机身的温润手感、120hz屏幕滑动时的丝滑阻尼、长焦镜头拍摄远处广告牌时的清晰细节,每一处对比都在强化“加钱升级”的合理性。

这种从“性价比震撼”到“体验渴望”的情绪递进,让高配版4999元的价格不再是简单的数字跳跃,而是“用国产芯省下来的专利费,为用户打造越级体验”的价值闭环——消费者最终意识到,他们购买的不仅是一部手机,更是华夏芯片产业从“能用”到“好用”、从“性价比”到“价值标杆”的进阶见证。

这种营销策略的成功,本质上是对“新国货消费心理”的深度解构:在经历了多年“低价劣质”的刻板印象后,新一代消费者渴望看到“价格合理+技术过硬+体验升级”的国产代表作。

华芯用标配版完成“破冰入场”,用高配版实现“价值加冕”,让搭载华夏芯的手机不再是性价比的妥协选项,而是“技术自信”的消费符号——当消费者愿意为高配版的玻璃纤维机身、高刷屏、顶级影像买单时,他们既是在为更好的体验付费,更是在为“国产芯片值得更好配件”的信念投票。

这种将产品策略升维到产业叙事的营销思维,才是真正让竞争对手难以复制的核心壁垒。

预定首日,高配版突破百万大关后,飚升的势头非但未减,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截止到零点,官方后台数据显示,高配版的预定数量逼近200万大关,与此同时,标配版同样也突破了百万大关。

第二天,高配版持续飙升,预定人数来到500万。

第三天,高配版和标配版预定总数突破千万大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