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宝每从太宗征伐,敌中有骁将锐卒,炫耀人马,出入来去者,太宗颇怒之,辄命叔宝往取。叔宝应命,跃马负枪而进,必刺之万众之中,人马辟易,太宗以是益重之,叔宝亦以此颇自矜尚。
在“驿站之战”里,李世民的计划是,秦叔宝无论牺牲多少人,只需要保护住“逆子李恪”一人就行。
只要秦叔宝保住了“逆子李恪”,天一亮,李世民安插在硖石关的棋子就会想办法,把围攻驿站的兵马都调到魏函谷关去。
李世民早就做好了万全的准备,在李恪一遇刺,陕州的都督和刺史马上就会消失不见。
只要他们消失不见,那么被魏函谷关保护的“陕州军械仓库”,就没有人能打开。
即使陕州的造反派在魏函谷关内有内应,或者策反了魏函谷关的守将,没有陕州一二把手的允许,谁都打不过。
因为李世民为了防止“陕州序幕”超出自己的掌控,早就派人加强了整个仓库,仓库里的人全部换成了“神秘人”,绝对的忠心,不可能被策反。
但是玩弄人心的人,也会被人心反噬。
李世民算准了秦叔宝一定会保护“逆子李恪”,唯独没有算准,秦叔宝“太保护”李恪了。
秦叔宝为了防止李恪在驿站死了,居然让李恪换衣服前去“魏函谷关”。
站在秦叔宝的视角,他的决定一点都没错,而且还是非常的正确。
因为驿站太小,己方的人数还不到对方的一半,万一有什么照看不到的地方,蜀王出了事情怎么办?
比如对方放火怎么办?比如对方围而不攻,就是等着驿站内的人消耗粮食,直到最后活活饿死怎么办?
而反观“魏函谷关”,不仅城墙高大,而且守军又有一千五百人,关卡内又有军户作为兵源补充,背后又有“陕州军械仓库”作为兵器补充。
蜀王李恪要是去那里,肯定是万无一失,连擦破皮都不可能发生。
可是李世民的布局里,就是故意让安插在硖石关的棋子,把整个陕州和谷州的火力,都吸引到“魏函谷关”去。
李世民这么做的原因,也是和秦叔宝想的一样,也是看中了“魏函谷关”的坚不可摧。
李世民甚至都微操了,让秦函谷关的府兵只攻打一晚上,第二天的天不亮,就马上离开,就为了给驿站里的人时间逃跑。
李世民也是怕秦叔宝万一真的保不住“逆子李恪”,他也怕秦函谷关的府兵,万一因为秦叔宝太牛逼而打不进去,选择“围而不攻”,活活饿死里面的人怎么办?那局面就超出了李世民的掌控。
二者隔着两个州,百里的距离,出发点都不一样,居然因为同样的战略眼光,同样的军事才能,居然非常奇妙的想到一起去了。
结果还是玩儿脱了,李世民唯一一个要保护的人,反而在最不可能出现的魏函谷关出现,还被人打的吐血,昏迷前还在不停地喊:
“阿耶救我......";
“阿耶救我......";
“阿耶救我......";
“阿耶救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