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纸币(1 / 2)

古代发行钱币的衙门叫钱监,它都是归属于内务府的,就是归皇帝的。刘璎提出:台员的钱监要归议政院来管。这让刘谨和刘诚不能理解了。为此刘璎做了解释,他说了大明发行宝钞的经验教训,这教训就是在巨大利益的诱惑下滥发宝钞,终于让宝钞成了废纸。可是这一波宝钞灾难让朝廷搜刮了大量的钱财,民众的财产损失巨大。这一切都是利益的趋势,就连皇帝也经不住这种诱惑。当然民众的损失的灾难最终会传导给朝廷,因为民间穷了嘛,官府的税收必然减少。

因为大明宝钞事件正是眼前发生的,所以大家一听就明白,这就让刘璎的说辞特别有说服力。

他继续说道:“有朝廷的前车之鉴,我们就要避免重蹈覆辙,因此我的设想是把钱监归于议政院。具体的做法是选拔两三个议政员来监督钱监,所谓的监督就是不参与钱监的日常事务。钱监是独立的衙门,另有主官来管理,可是它受议政院的约束。您们看我说清楚没有?”

刘诚说:“你的意思是说,钱监是个独立的衙门,他不归内务府管了,但是议政院里有两三个议政员专门监督他们。”

刘璎:“二叔您说的对。当遇到重大事项的时候,比如说这一次发行钱币,所有的事务都在议政院里讨论和表决,钱监只是按照议政院通过的章程去承办而已,同时还要有专门的议政员来监督他们实施。这样做要比皇帝一个人做决定保险的多,如果有人想滥发钱币,有那么多议政员是不会所有的人都同流合污的。我作为台员王,对钱币有什么想法也只能向议政院提出文案,合理的才能执行,不合理的同样会被驳回。”

刘谨问:“璎儿,我还要问一个事情。发行纸钞的获利巨大,这一

笔利钱归谁呢?怎么处理?”

既然归议政院管了,刘谨是议政院长,所以他就要问了。因为这可不是小钱,是很大的一笔钱,在加上发行铜钱的利就很可观了。

刘璎说道:“朝廷发行铜钱为什么从来就没有滥发贬值呢?不就是因为铜料也是本钱吗?也就是说,铜钱不是无根之水。所以,要想杜绝滥发纸币,就必须允许自由兑换,百姓们手里的纸币可以在钱庄里兑换成铜钱或银两,钱庄的纸币可以到钱监兑换白银。那么钱监的手里就必须有白银储备,按发行纸币的比例,必须有库存的白银支撑。”

刘谨不懂经济,刘璎这一番话把他绕糊涂了,他问:“我不太明白了。照你这么说为了发行纸币钱监还要准备一批白银啦?”

但是刘诚懂一些,他说:“大哥不用担心,就拿铜钱来说,钱监需要购买铜料铸钱,这铜钱并不是直接发给百姓的,而是发给民间的票号,票号是要用银子来钱监兑换的,所以钱监的开销就能收回来。印制和发行纸币也是这个办法,民间的票号来钱监用银子兑换,钱监就有了抵押纸币的白银,纸币通过票号就流通到市场上了。按我的理解,大侄子的意思是说发行纸币收回来银子不能随便用,要入库作为发出去纸币的抵押金。这样一来,纸币的价值就有银子做担保了,不至于贬值。”

刘璎说:“二叔说的对,就是这个道理,按此办理,我们的纸币就不会走大明宝钞的覆辙。对于钱监来说,他们还是有盈利的,那是因为收回来的白银不是全部做抵押,而是有个比例。因为发出去的纸币也不会全部都回来兑换,并且民间的纸币也有自然损耗。钱监要保留多少抵押白银呢?我们就不多操心了,因为银监里面有行家

,他们有自己的章程,但是议政院要严格监督他们,不要有违法贪墨。”

刘谨说:“对,是应该严加监管,铸钱印币和发行都是暴利,这个利是王权之利,应该收归国库。”

在现代里,货币的发行是一门大学问,它可以调控经济运行,所以现代的钱币发行机构和规则要复杂的多。这道理刘璎是懂的,但是古人在经济上的学问差,与钱币相关的机构都过于简单,刘璎也不好改变太多,他懂得适可而止,能有些促进和革除大的弊端就很不错了。

台员钱币制度的改革或将影响大明王朝,这完全是可能的。比如在现代里,某些货币的信誉得到其他国家的认可,从而成为国际货币,其影响力也就扩大到很多国家。

台员与大明这么近,并且商贸密切,那么其货币规矩就会渗透到大明,也能让大明有些改良,若如此则善莫大焉。

刘诚说:“眼看快过年了,年终事务繁杂,钱币的事过了年在办好不好呢?”

刘璎点头应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