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章:遭遇土人(1 / 2)

刘珞到了吕宋,事实真如刘璎所言,他们受到吕宋士绅的欢迎。

因为有展七雄随行,被当地人认出,原来他们认识。人熟也是个宝,熟人好办事嘛。

大家在寒暄中互相认识后,刘珞展开手中的谕旨当众宣读,吕宋的一干士绅还懂得礼节,皆跪下听王命谕旨。

皇上发命令叫圣旨,王爷发的就叫谕旨。

“奉皇命,台员王谕,吕宋岛物产丰盛,农工商繁荣,士绅民众知书达理,今令设衙置县。此谕,台员王刘英。”

皇帝封王的诏书上写的就是刘英,这是不能改的,只能将错就错,刘璎自称刘英。

士绅们磕头行礼,刘珞介绍首任知县陈桂学给士绅们认识。到此就算是正式设立了吕宋县,然后众人进城。

锣鼓重新响起来,刘珞在前,后面有随员和本地士绅,打着旗帜的护卫队列队随后,队伍浩浩荡荡进城。

进入城门后,街道两旁站着很多人,有敲锣打鼓的,有挎着篮子的,队伍过来,他们拿出各种食物送给士兵。这就是古人所云的箪食壶浆吧?很明显,这里的人们是友善的。

进城后,有士兵沿途张贴告示,就是所谓的安民告示。这是古代的宣传办法,把要告诉百姓的事情写出来,以安定民心。告示的内容与刘珞宣读的谕旨内容差不多,只是更白话一些,落款是吕宋知县陈桂学。陈桂学是王后陈桂怡的娘家堂兄。

刘珞带来这么多人,又是突然而至,本地士绅没有准备,可队伍又不能扰民,于是选择一块空地扎营。军队辎重中有扎营的装备,建围墙,搭帐篷都是军队日常科目,所以很快就建起了一块营地。

看到这些,李家老太爷很是赞叹,他没见过这样的军队,否则这近两百人的队伍安置也是个麻烦事。

初来乍到

,本地士绅会安排接风宴席,这也是好事,可以互相了解,增进感情。但是刘珞婉拒推脱了,说此时杂事太多,刘珞答应过两日安排宴席,宴请士绅。

新设县治,事务繁多,刘珞要留下一段时间理顺初建的政权和各方面关系。

首先是择地建设县衙门和驻军营房,还要面向本地士绅百姓宣讲律法规矩。

例如:台员是有yi政院的,每一个县都要选拔两名yi政员,吕宋有了县衙门,也要按规矩向台员yi政院选派两名yi政员。这就需要把本地士绅们都召集来,宣讲yi政院是怎么回事,yi政员如何选出。

台员的yi政院在刘谨的主持下已经建立并运作一年了,刘璎感觉很好,能够及时方便地得知民间的需求和意见。因此最近又在各个县里建立了县一级的yi政会,它独立于县衙门之外,可以议论本县的政务。每个县yi政会有六到十名县yi政员,所以吕宋县也要建立自己的县yi政会。

总之这一类的行政事务都要让当地的士绅们知道,并遵守。同时也让士绅们感觉到新来的官府很亲民。

比如对农工商税收章程、鼓励发明创造的专利制度等等,都要一步一步的在吕宋执行。

因此这一段时间,县衙门在城里粘贴的布告特别多,目的是让更多的人知道法规。

以上这些都是知县老爷的职责,政权初创时间,刘珞要监督也要帮助县衙门把差事做好。

在武装方面,承认原民团的合法地位,民团的事务仍然归李卓毅管,章程依旧。只有一点改变,就是由县衙门发给钱粮被服,民团壮丁要统一着装,但不是军装,是普通百姓的服装。这是对本地士绅的信任,也是安抚。

马尼拉城防和港口炮台都由护卫队接手,护卫队

对整个吕宋岛的安全负责。

随刘珞来的护卫队只有一个中队,因为远离了台员,这部分军队需要独立编制,这是在来之前已经规划好的。以这支部队为基础,要建立陆战第三营。

因为部队不光是作战的单位,还要有后勤、粮草、军饷、武器装备等等。现在台员的部队都是以营为独立单位的,在营一级的下属设有各种后勤单位。

在吕宋还要有海上的力量,需要筹建一支小舰队,番号是第三舰队。为了统一指挥,按兵防部长刘诠的命令,第三舰队的提督统辖陆战第三营。台员的军叫陆zhan队嘛,属于hai军很正常。

注:文字中出现拼音,并且以后还会,请读者理解,在此向读者致歉。

刘珞带来的两艘军舰可以留下一艘,作为第三舰队的旗舰,然后再慢慢充实。

这一来,吕宋就有军政两个长官了,他们是协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