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条通信缆传输光信号实验成功后又连接了另一条通信缆,再次实验依然是成功的,并且目视观察没有亮度减弱的迹象。这说明玻璃丝传递光线的效率很高,这就更增强了采用通信缆的信心,可以下决心生产更多的通信缆,实现台员到北竿岛的通信。
台员北部到北竿岛的距离是160多公里,如果一条通信缆有五公里那么长,需要30多条。按此时的加工水平,也是一笔不菲的投资。如果认真的算一算,大约可以按重量等价于白银,也是两千多两白银,但是通信的意义不能完全拿经济账来算。
……
刘璎和刘诠他们人在北竿岛,可心理无时无刻的想着台员岛的事,这是他们共同的话题,也经常在一起议论。
刘诠就说:“在台员我们既然有长期的打算就要开府设县,也要设置衙门,任命官员,这才能平稳地治理地方,不能总是糊涂着。”
刘璎说:“三叔所说正是我所想的,不但要设置官吏还要有明文律法,法律是治理社会的依据。”
古代也是有法律的,每个朝代都要公布自己的法律条文,比如我们在电视剧里经常能听到的“按大清律如何如何”?那就是在引用清朝廷的律法条文。
刘诠:“律法是很复杂的,咱们谁弄得了啊?这事怕是要找你二叔才行,他读书多,总会有见识。”
刘璎知道,在大明朝建立之初,国家的律法就是刘基修定的,并且经过刘基修订的律法一直延续到清代,没有大的改变。可是现在借不到刘基的力,只能自己想办法。
于是他们叔侄二人合计着给刘诚写了一封信,请他收集元宋这两个朝代的律法。如果他可以来北竿岛或台员就更好了,可以让刘诚参照旧的典籍编写一套
自己的新律法。当然这部法律除了适应此时的经济政治之外,在一定程度上要向现代观念靠拢。
太现代的思想未必适应于古代,可是一定要努力谋取进步和繁荣社会。重视民生,让人们生活的更好。
各个朝代的律法都是公开发行的,并不是珍稀的书籍,因此,只要用心去找,总能找到。
刘诠说道:“朝廷的命官都是科举选出来的进士、举人,咱们到哪儿去找这样的人呢?”
刘璎说道:“也不尽然,三叔还记得吴兴知县蒋嘉吗?他就不是读书人,比文盲强不多少。”
“知道,他就是个武官,是张士诚的部下。说难听的就是个土匪头子。”
“是啊,这样的人不是也当了县太爷了吗?如果是朱元璋做了皇帝,他任命的各级官员中就少不了这种人。这些人跟着朱元璋打天下,不就是拿性命搏个封妻荫子吗?”
刘诠:“可也是这个道理。不过咱们选官还是尽量的选读书人为好。”
刘璎:“今后咱们用的人会很多,所以从现在起也要有意地培养官员。不妨选出一些人来,让他们学习做官。三叔,您可有人选推荐吗?首先还是要信任自家人嘛。”
刘诠听着心里挺热乎,一家人还是关照一家人。谁没有亲朋好友呢?这时候就是机会,只要推荐上来,就可以弄个县太爷干干。可刘诠也是聪明人,他只是瞬间那么想一想而已,话到嘴边没说出来。虽说他是刘璎的长辈,可他心里明白,今后在海外,刘璎就是当家人,眼下偌大的家业还不是刘璎以一己之力折腾出来的吗?将来在台湾,如果说是王国,那么刘璎就是国王,就是登基做了皇帝也不是没有可能,大陆上的皇帝也管不到他。如此说,他只是臣子,亲叔叔
又能如何?正所谓伴君如伴虎,如果不自律,不尊臣子之道则祸不远矣!
眼下就是这个情况,如果推荐自己的亲友,那就是经营自己的利益圈子,将来一旦出事,这可都是罪名啊!
想到这些,刘诠那里还能推荐呢?他说道:“侄儿你的心意我领了,可是我没有可推荐之人。今后还真的要留心,遇到人才一定推荐上来。”
刘诠的心里活动刘璎怎么会知道呢?只当他三叔实在,确实没有合适的人选。有现代人思维的刘璎现在还没那么多的权术,他只是想做事,还没有贪图权力的野心。也许将来品尝到权力的滋味而变成贪权的独裁者,这就不好说了,但是眼下他确实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