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打靶(1 / 2)

神机炮的射程测试竟然有2500米远,按刘璎的设想,能有三里远的射程就够用了,这个结果超预期的好。

不过对于神机炮来说,远距离射击没什么效果,因为它的炮弹威力太小,如果打不准,盲目射击的确意义不大。

不过既然射程远,那么直线瞄准的有效打击的距离也就比预期的远了。刘璎对这个炮的设想就是在一里地(500米)的距离上能准确击中目标,这就能解决大问题,现在估计能比这个距离更远。这样的性能在这个时代绝对是超级武器。

说到准确度应该说明一点,炮的准星照门最初是根据炮膛设置的,没什么测量仪器,就是目视调整,最终还要在实弹射击中校正,现在的实验就是校正的过程。因此,开始的几炮是打不准的,在校正过程中会越打越准。在现代里的测量仪器很好了,可是枪炮出厂前同样需要校正。

刘璎把钟靖安找来说道:“

钟靖安:“回大少爷的话,三门炮都好好的,一点问题也没有。”

刘璎:“那就好,就用这一门炮打靶。”

在刚才的测试中既然一米四炮管的炮正常,没有损坏,就说明它经受住了考验。刘璎的意思就是选择了这个炮管,短炮管都淘汰了。

靶子早就立在前方了,立在一个山坡前面,距离一里(500米),这是刘璎期望的有效距离。按现在的海战水平,大炮在这个距离上才比较有效,但是命中率极低,完全靠运气。

因为预期会打得很准,所以靶子不大,是三尺见方,画上两个圆圈,正中有个红点。此时的人们都认识这叫靶子,因为射箭的靶子就是这个样子,只不过箭靶比较小,距离只有五十米左右。

距离不远,不用望远镜也看得很清楚,但是有望远镜的人还是端着望远镜看。

在众人的观望中炮打响了,刘璎在望远镜中看得清楚,靶子完好无

损,那就是脱靶了。别人可能失望,刘璎知道这很正常,因为现在是校正的时候。

有报靶的观察哨打旗语报告。其实这么近的距离人们都能看到,在靶子右方能看到炮弹激起的灰尘,那就是偏右了。炮手会据此调整准星。

第二炮还是没中,靶子后方的山坡上激起尘埃,又打高了。

每一炮的间隔时间都比较长,那是在校正。

果然不负众望,第三炮命中。用望远镜可以看到命中的是靶心边沿。

就这样反复炮击,打到第七炮的时候终于命中了靶心。因为距离不远,靶子上的窟窿大,所有人都能看到,于是就有人欢呼起来。

刘璎知道,从现在起,后面的几炮才是关键。

刘璎再次发出指令叫停。他命令换靶,撤掉原来的靶,一排树立起来三个新的靶子,按顺序,每个靶打一炮。

有人似乎看懂了,知道这时候才是最关键的,都紧张地等待炮声。

在人们紧张的期待中,炮声响了。

刘璎在望远镜里看得清楚,第一个靶子被打个窟窿,距离靶心很近,按现代标准说,总有七八环。还没等他反应过来,围观的人们已经欢呼起来。现代人喜欢鼓掌,古人习惯于叫好,就是大声喊:“好!”这说明众人都看到了。

欢呼声尚未平复,又是一声炮响,引来了更大的欢呼声,不少人都跳起来了。第二个靶子击中点接近靶心。

刘诠放下望远镜对刘璎说:“大侄子,这炮真是神了,百发百中!不愧叫神机炮。”

刘璎说:“先别说话,看下一个。”

话音未落,第三声炮响,第三个靶子正中靶心,太漂亮了!

刘璎放下望远镜,他的心踏实了,预想的结果实现了。

为什么能打这么准,这是有道理的,不是乱吹牛。

第一个原因是炮管在机械构成的架子上,不是用手端着的步枪,只要机构灵活,能够稳定地调节,瞄准了的炮管是不会乱动的。只要炮手瞄得准,就一定打得准。

第二个原因是准星是网状的十字线,便于掌握,并且准星照门之间距离远。炮管一米四,准星和照门之间也是这个距离。这就类似于瞄准镜的效果了。

可是这个炮在船上用效果会差一些,因为船只总有晃动,就不如放在地面上打得准。炮口的小小抖动都会造成误差,正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这是打靶的第一阶段,接下来打第二个靶位,也是事前准备好的,距离是一里半(750米)。靶子是一样的,只树立着一个。

还是这门炮,连打三炮,第一炮脱靶,后面两炮命中。当然没打到靶心,这成绩已经很好了。

刘璎知道,打出去的炮弹在短距离上是直线,超过一定距离后,炮弹速度有所下降,弹道就弯曲了,这就需要按距离修整准星。准星上不是有同心圆吗?它们就是起这个作用的。

按原计划,打靶到此为止。可是刘璎告诉钟靖安,在两里的距离上设立第三个靶位,再打一次。刘璎的目的是要检验1000米的距离上效果如何?

结果是:三发炮弹只命中一发。

如果按红衣大炮的情况,在一里的距离打三尺大小的靶子,恐怕三十发炮弹也打不中。所以说三发能命中一发已经是非常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