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主手里掌握了大量的土地,钱财。他们真的要出幺蛾子的话,确实可以卡一下大明的脖子。
如果大明主要的财政收入不是依靠土地呢,他们还能卡脖子吗。
不要忘了,大明在海外还有土地呢。尤其是瀛洲,地广人稀的,发展个十年八年的,想要粮食还不是简简单单。
手里有钱,有粮,有兵,有人才。
我要改革,谁赞成,谁反对?
朱吾适看似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其实他也不是盲目开发,有布局的。
朱元璋和朱吾适现在的分工还是挺明确的,朱元璋主抓农业。
尤其是高产作物的推广。
朱吾适主抓商业,以及人才的培养。
就像这次西湖景区的开发,朱吾适之所以不只是带着江南商会的人玩儿,除了钱的问题,还想看看那些大地主的反应。
如果有机灵的,懂得审时度势,知道赶紧凑过来,朱吾适会给他们一个机会的。
不管是哪个朝代,特权阶级都是存在的嘛。
朱吾适也不是眼里容不得沙子,他也允许部分特权阶级的存在。只要不危害大明就行。
那些冥顽不灵的,只想守着土地,走以前的老路子的大地主。
朱吾适也不会拿他们怎么样,等到改革开始,他们如果安然接受,也可以继续当地主,只不过没有以前那么滋润了而已。
如果不安分,敢有意见,出幺蛾子。朱元璋手里的刀可不是善良之刃。
其实改革也没那么大影响,无非就是交税。
有多少田地就交多少的税,这事儿本来就是天经地义的。
也不会让那些大地主伤筋动骨的,无非就是收入减少点儿。照样还是地主。
短时间内,大明不可能摆脱农业社会这个标签儿的。
只不过大地主们,尤其是家里有人当官的大地主,享受特权太久了,难免接受不了。
朱吾适来到西湖边的时候,这里已经有很多人在等着了。
商人嘛,无利不起早。
恰好跟着朱吾适就有利可图,所以他们今天起得可早了。
有些心思重的,昨晚甚至都没怎么睡好。
见到朱吾适,又是一阵问好声。
“你们都吃过饭了吗?”
朱吾适好心地问了一句。
“吃过了。”
行吧,反正朱吾适没听到有人说没吃。
人太多了,朱吾适不可能都开车带着他们。
所以朱吾适这次过来,骑的自行车。
“接下来,咱们绕着西湖走一走吧。”
说是走一走,其实是朱吾适骑着自行车,其他人在身后步行跟着。
这可累苦了江南商会的商人了。
他们一个个年纪本来就不小了,还一个比一个胖,又不怎么爱运动。
走了两公里,就开始有人气喘吁吁了。
又走了一公里,王德发让人跑到前面去通知朱吾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