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5章 后继或有人(2 / 2)

这个时代的出海是有着巨大风险的,但是收益也是巨大的,从古至今汉人从来都不保守,一直渴望着征服海洋。

借由朝廷的政策,南北货物的运输和调度,就逐渐向近海海运转移,而前宋遗留的东京城方向的漕运,朝廷也并未就此放弃,仍旧承担了一部分货运的职能。

东京城延福宫的文渊阁,王伦坐在悬挂着天下地图的屏风前,正在耐心地教导太子王闻。

“前些日子让你写的《周礼》心得,你写的很不错。皇帝只是一个职位,不要学儒家的那一套,整天只想着做天下的君父,让你读《周礼》,为的是让你明白,我华夏自周朝以来,便有着‘大政府’的传统。”

“什么是大政府?《周礼》已经写得很明白,朝廷万事都要管,皇帝就要将万民的事务考虑周全,譬如东南诸行省奏请增开官办造船场,我为何不同意,反而要扶持辽东的造船场?”

“各行省、府县,因地域、地形、土地、水文、人口不同,发展各有不同,各行省就好比朝廷延伸下去的兄弟,万万不能厚此而薄彼。”

王闻便不住点头,他马上就到十八岁了,一旦成年,就要结婚,然后入住东宫,就该为继承老爹的权力而做好准备了。

王伦对他的教育,是先让他去小学堂学习,这样童年时期至少有一群朋友,小学毕业后王闻便被王伦带在了身边,协助参与处理国事,每一件事务,王伦都要求王闻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对策。

哪怕王闻提出的对策并不可行,他也不会刻意去打击儿子的信心,而是耐心地讲解自己与朝廷重臣们商议的对策出发点和目的是什么。

在这样一个相对宽容的教育氛围下,王闻便在不断学习和成长着。王伦自己闲暇时还会写许多理论性的文章,让儿子认真揣摩。

比如他就写了关于“大政府”与“小政府”的文章,分析华夏自周朝以来历朝历代的治政属于哪一类,从而告诉儿子,中央与地方的权力该如何分配,让儿子明白身为皇帝的权力也是有边界的。

王伦本人并不知道什么样的皇帝才算合格,但他知道一个合格的、成功的人应该具备哪些特质和优点,于是主动学习和效仿。

正是因为有着自知之明,王伦的表现就愈发符合一个政治家而非政客,他不断克制着自己的欲望和脾气,连带着个人的爱好都克制了,这就使得他身为开国皇帝,却总缺乏一些独特的气质,看上去似乎很有些平庸。

但是对于本朝的臣子们而言,他们遇到了一个虽然不那么符合儒家标准、但却足够容人的“明君”,尤其是与赵佶一对比,文武官员们都很满足了。

王伦不愿意他和儿子都成为权谋型的皇帝,对于一个注定了的大一统王朝而言,若是开国的两任皇帝都只专注于搞权谋,那无疑是一场灾难,王朝存续不会很久的。

因此王伦一直想要教导儿子,要保持着一个天下为公的理想,同时也要脚踏实地,用现实主义的手段去实现理想。

尽管太子的一些行为还颇显稚嫩,但王伦很欣慰地看到,王闻已经有了身为皇帝继承人的觉悟,并且一直在努力地以理性而非感性的方式思考着一切。